「拜習會」、「布林肯訪華」全部卡關,連新任駐美大使都難產!專家:北京擺臉色給美國看

(德國之聲)

美媒引述消息透露,美方一直積極安排與中國恢復對話,但中國卻對美國上演「突然消失」(ghosting)戲碼。同時中國駐美大使已空缺達3個月,專家認為這是北京在故弄玄虛,「就是要讓美方知道北京很不悅」。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週三(4月5日)引述消息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氣球事件後一直想重新安排與中國高層的會面,但北京卻對他「冷眼相看」(give him the cold shoulder)、「搞失蹤」(ghosting)。

消息來自一位現任美國官員及一位前國務院官員。他們匿名透露,2月份一個中國的高空間諜氣球飛越美國上空,導致布林肯推遲訪華行程,但此後美方一直在「努力重啟」雙邊高官會談,包含安排布林肯及其他美國高官訪華,以及促使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

然而,這些消息表示:「中國正在回絕美國的努力。」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博(Kurt Campbell)上週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一直不願意參與(和美國)建立信任、危機溝通或熱線的有關討論。」

報導亦指,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眾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5日的正式會面,可能再度打擊中國與美國恢復交流的意願。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日對此表示:「堅決反對美國政府第三號人物、眾議長麥卡錫同蔡英文會見」,且該會面「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領土完整」。

保衛民主基金會(FDD)高級中國研究員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告訴POLITICO,蔡英文和麥卡錫「必須處理好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要傳遞團結的信息,又不能給北京以過度反應的許可」。

報導分析,蔡英文至今展開過七次「過境外交」,當時也都激怒了中國,但外交關係很快就反彈了。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奧林斯(Steve Orlins)指出,蔡英文與麥卡錫的會晤並沒有「官方訪問的外衣」,這意味著在蔡英文回到台北後,「(美中)外交互動應該重新開始」。

但在近年來,美國不斷向台灣加碼出售武器,以及美台官員日益增加與蔡英文的互動,都導致中國對美方越來越反感。報導分析,原本中美雙方都希望穩定日益動蕩的關係,但現在情況變得更多的是「華盛頓主動聯絡,而中國政府卻退縮了」。

中國駐美大使空缺

與此同時,中國駐美大使一職已空缺超過3個月。 《南華早報》指出,這是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該官位懸宕最久的一次;上一次是在1995年6月,當時華府同意中華民國(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在台灣總統大選前訪美,隨後北京即召回時任中國駐美大使長達兩個月。

台灣中央社5日報導,此人事任命遲遲未定案,凸顯了中美關係陷入僵局,也意味著中國目前還在審慎斟酌如何與美國打交道。 (相關報導: 她們怎麼了?各國女性政治人物接連下台,學者:可能與俄烏戰爭有關 更多文章

自前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接任中國外交部長後,各方專家普遍認為,下一任駐美大使將由秦剛的副手之一謝鋒擔綱,但北京至今尚未布達正式消息。而部分涉外專家也認為,不同於美國派大使需經過嚴格聽證,北京的人選指派並沒有內部資格審查的刁難,程序根本不該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