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2日突然宣布5月起減產,震驚全球,其中包含的「訊息量」同時涵蓋國際政治與全球經濟─國際政治上代表沙國(甚或整個中東)與美國漸行漸遠、矛盾日深,全球經濟上則凸顯今年經濟會更辛苦。
OPEC+要從5月每日減產164.9萬桶原油,成員國的「分配額度」,以沙國與俄羅斯將各減產50萬桶最多,伊拉克減少21.1萬桶次之,其它阿聯、科威特等各減產10餘萬桶。雖然美國近年因頁岩油開採躍居全球最大產油國,對中東原油的依賴度大幅下降,但以全球觀點看,OPEC+的產量占全球的6成以上,對油價的影響當然是舉足輕重,在減產消息傳出後,亞洲市場油價一度飆漲8%就可看出其影響力道。
相較數十年前的能源危機時代,原油價格對經濟的影響已有下降,但油價還是單一全球性商品中,對物價與經濟影響最大的商品;在油價上漲帶動通膨走高時,需求一定會受壓抑,如再加上貨幣政策緊縮的效果,經濟成長率就會下降。以台灣而言,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模型,油價上漲10%會讓經濟成長率減少0.1個百分點。
今年全球經濟表現原本就不佳,幾個國際性機構的預測值都在3%以下;再來歐美銀行頻出問題,帶來的金融與經濟緊縮效果,可能會讓經濟表現更差;現在OPEC+又來一記回馬槍,聯合減產讓油價能保持堅挺,除了不利歐美壓制通膨的目標外,更對全球經濟成長不利。因此減產為全球經濟帶來的訊息就是:苦日子可能更長了。
在國際政治與外交上的意義則更有意思。對正苦於高通膨的歐美國家而言,當然希望能源價格下滑,紓緩通膨壓力,而沙國正是OPEC+的領導國,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總統拜登在為沙國謀殺記者哈紹吉而痛罵沙國王儲多次後,終究不得不為要沙國增產而訪問沙國的原因。
但沙國顯然與美國是漸行漸遠、矛盾日深,除了未依拜登之願增產外,去年10月沙國甚至主導了一次OPEC+的減產行動,這次則是再次聯合減產。在全球經濟看弱時,趨勢上油價是看跌;而美國在去年大規模釋出庫存油後,按理應要回補,但美國官方卻表示今年很難大量採購,顯然是想「等便宜貨」,OPEC+此時出手減產,既能防範未然、支撐油價,又等將了美國一軍,不讓美國等著撿便宜貨。
而對沙國財政收入有益的同時,也對俄羅斯財政有益,而後者卻是歐美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這個決策當然是狠狠打了美國(附帶歐洲)一耳光。
相較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沙國願意配合美國要求與政策,拚命增產、拉低油價到每桶10美元以下,藉此拖垮蘇聯財產,現在的沙國顯然「沒那麼聽話」了;與此同時,外媒也正好出現報導,引用不具名人士的話說,沙國王儲對身邊的人表示,他「不再有興趣取悅美國」、「希望任何對華盛頓作出讓步都有回報」。
沙國一直是美國在中東長期的代理人,沙美聯盟也是中東的主導力量,現在這個聯盟即使尚未到破碎瓦解,但至少已是裂痕斑斑。日前沙國與原先的死對頭伊朗恢復邦交,但居中調停搓和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當時不少美國觀察家酸酸的說這種復交未必長久,現在則是伊朗總統準備訪問沙國,同樣也是中國居中牽線。與此同時,中東也傳出敘利亞可望與沙國復交,居中牽線的是俄羅斯,美國在此事件中同樣未扮演任何角色。
大部份人都把沙國與美國關係的惡化,歸因於拜登競選時,針對謀殺哈紹吉事件對王儲的惡言指責,但其實在此之前,關係生變的因子就已出現。在基本面上,是美國頁岩油增產對中東的依賴降低,對中東的重視也同等減少,而中國則成為沙國及中東各國的最大貿易夥伴與出口市場。
而在歐巴馬時代,王儲就曾明白的對美國官員道出對美國繞過沙國與伊朗談判、敘利亞動用化武跨過紅線美國卻未反應等事件的不滿。拜登對王儲的批評則是如一把「番仔火」,在遍布燃料的地區燒起大火。這次的減產事件凸顯沙美矛盾之深與難以化解,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參與減產的國家中,也包括美國曾「解救」過的伊拉克與科威特,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顯然是消退中。 (相關報導: 世界產油大國紛紛減產,OPEC+打的是什麼算盤? | 更多文章 )
對台灣而言,一般人會關切、最明顯又現實的影響當然是經濟面,今年經濟成長率一路下修到不到2%,通膨則一路上調超過2%,而且以趨勢來看,通膨可能還會上升。但除此之外,減產訊息透露出的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中美在全球各地的競爭,對台灣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更值得關注與思考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