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庫存調整完了沒?3月PMI藏玄機,學者提醒「終端需求仍未全面好轉」

中經院提醒,這波反彈是由成本拉動力道大於需求推升,終端需求仍未全面持續性好轉,復甦力道呈現兩極化與M型化走勢。(AP)

中華經濟研究院今(6)日公布季節調整後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回跌4.1個百分點至47.3%,再度跌破50%榮枯線轉為緊縮,上個月的擴張僅是曇花一現。然而,原先外界擔心產業庫存去化問題,如今似有加速趕底的跡象,業者反映存貨已經調節到相對低水位;學者則提醒,目前終端需求仍未全面持續性好轉,復甦力道呈現兩極化與M型化走勢

中經院先前就曾提醒,今年受到年節效應影響的時程有別於往年,久違的擴張不宜太過樂觀看待。觀察3月PMI重要指標變化,季調後的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分別下跌6.6與10.4個百分點至44.5%與52.0%,成為拖累PMI下跌的主因。

資料來源:中經院
資料來源:中經院

三大原因導致新增訂單、生產指數下跌

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蕙分析,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回跌,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往年3月是年後拉貨補庫存旺季,但今年的拉貨效果部分已經提前於2月反映,因此季節調整依照過往3月的季節性對訂單生產的增加幅度「減下去」。

其次,3月爆發美國銀行流動性風險,衝擊市場原物料價格報價與需求預期,2月翻轉回報訂單生產擴張的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即使3月工作天數比2月多,未經季節調整的訂單與生產指數仍較2月擴張速度趨緩;基礎原物料產業未季調的新增訂單指數擴張速度也未大幅加快。

與此同時,交通工具產業受到歐美銀行流動性風險、升息壓力、美國民眾車貸遭信用緊縮、中國車市大幅降價造成供應鏈降價壓力、自行車供應鏈持續調節存貨,以及營業成本與關鍵物料交期攀升影響,即使3月營業天數較多,交通工具產業未經季調的新增訂單反而大跌超過10.0個百分點呈現緊縮,未來展望更已連續8個月停留在40.0%以下緊縮速度。

營業成本攀升勢不可擋 業者趕貨清理訂單

至於產業庫存去化問題,陳馨蕙指出,歷經3季的庫存調整,年初一波原物料價格急漲以及預計後續電價等營業成本攀升趨勢不可逆,雖然製造業3月新增訂單轉為緊縮,但季調後的生產指數已經連續2個月擴張,部分產業趕貨清理已下訂單,避免客戶有取消訂單的藉口,或是利用漲價迫使客戶提前拉貨、取消訂單以控制成本,有加速趕底重新洗牌的意味。

根據電訪業者意見顯示,存貨已經調節到相對低水位,2023年以來上游、工業用與原物料相關業者開始策略性拉貨關鍵物料為第三季、第四季布局,截至3月製造業的存貨指數已經連續2個月維持在持平(50.0%)左右水準。

六大產業中,化學生技醫療產業、電子光學產業、基礎原物料產業與電力機械產業,今年第一季訂單、存貨與未來展望指數大多呈現緊縮趨緩或轉為擴張,雖然稼動率仍低,但訂單與前月相比未再出現大幅重挫趨勢。

終端需求仍未全面好轉

陳馨蕙也提醒,這波反彈是由成本拉動力道大於需求推升,或是庫存調節告一段落的回補庫存為下半年做準備,訂單多為短單、急單,透明度還是不高,終端需求仍未全面持續性好轉,復甦力道呈現兩極化與M型化走勢。

資金口袋深度不夠(現金流不足)、客戶集中單一市場或產品、越接近終端消費者、越無轉嫁能力(標準化、cost down)、槓桿程度越高者,在面對存貨跌價損失與資金成本攀升時,將可能面臨資金斷鏈風險,如同部分銀行因為持有的長天期債券價格下跌以及利率攀升致使資金取得成本攀升,導致發生流動性不足而倒閉。

陳馨蕙表示,在去年調整存貨的過程中,部分大型或品牌業者多有拉高資金水位、調整應收應付帳款、暫緩資本支出,策略性調節存貨與產品產能利用率的趨勢,將產能利用率與客戶轉向高毛利業者或產品,為自己準備降落傘與防護罩。

然而,這波製造業的各項指數的回升,主要導因於市場預期、原物料成本與營業成本攀升,終端需求仍未全面性好轉,在此階段越無轉嫁能力、集中單一客戶市場別的中下游或小型業者,可能有較大資金壓力,甚至必須持續以無薪假因應,即便後續訂單回溫後,仍將面臨營業成本能否適度轉嫁的挑戰。 (相關報導: 同樣都是高息ETF,為何表現差這麼多?第一季績效王出爐,法人點出關鍵差異 更多文章

陳馨蕙指出,如果美國政府後續為了打擊通膨與選舉政治因素,仍然維持高利率,特定中小型金融業與產業仍有較高的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