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鬥結束了,面對著戰場上的一具具屍體,活著的戰友擦乾屍體凈臉上的血污,莊嚴地從屍體的脖子上取下一個小牌子掛到自己身上。軍用識別牌是美軍現役必配的配置,用於士兵的身份識別,其實它還有個別名——Military Dog-Tag,狗牌。

Dog Tag 早在南北戰爭時就在軍隊中出現了,當時在林肯所領導的北方軍隊裡,參戰官兵為了能使自己的身份在傷亡時得到盡快確認,紛紛私下購買或製作了 5 厘米的簡陋小紙牌,也有木質和皮質的,在上面寫上或刻上自己所屬部隊的番號及姓名,用繩索或細皮繩串起來掛在脖子上或裝在衣袋裡。
根據身份牌上的信息就可以知道傷亡者屬於哪個部隊,救護隊就可根據其身份牌,輕易識別出傷者血型、亡者姓名,為快速救護傷員贏得時間,為準確辨別陣亡遺體提供依據,雖然這種身份牌質地粗糙、做工簡單,卻開創了世界軍事史上軍人佩戴身份牌的先河。

到了一戰,Dog Tag 已經從易損的紙牌進化成金屬牌了。一戰爆發後,隨著坦克、飛機等諸多威力強大新式武器的出現,許多士兵受傷或陣亡後已血肉模糊,沒法辨認,當時雖然也有身份識別牌,不過卻是紙質的,紙質識別牌極易損壞,看不清信息,其存在已經不能適應軍隊的需要,於是金屬身份牌因其特有的屬性便於戰火而生了。

參戰的各國軍隊基本上都配發了金屬牌,到了戰爭末期身份牌增加到兩張,且為圓形鋁製,上面印有番號、血型、姓名,也成為美國軍隊的正式配發品,當美軍士兵知道自己要戰死時會把脖子上的軍牌取下含在自己嘴裡,人的下頜骨是最硬的能保護軍牌不損壞,只要軍牌沒壞戰友們就有希望找到自己的身體並帶自己回家,希望用這塊牌子來保存軍人最後的尊嚴。

雖然一戰美國就已經使用了金屬識別牌,但最完善的時期卻是二戰時期,二戰時上面所刻的內容也變得比以前更全面,二戰後美軍的統一身份牌以陸軍的為準,取消邊緣的缺口,比起二戰時的身份牌,這種身份牌有很大進步,其材質換用不鏽鋼,比鋁合金更堅固耐用,但它依然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各軍種的形狀都不一樣,陸軍、海軍、空軍所使用的身份牌大小都不一樣,陸軍偏小,於是,到韓戰爆發時,美軍各兵種的身份牌都改為統一的形狀。
不過這個小牌子還有缺點沒解決,到了越戰,由於美軍在熱帶作戰,軍服內通常只穿著一件背心,鋒利的不鏽鋼身份牌經常劃傷皮膚,這種身份牌在戰鬥中經常叮叮噹噹的與武器碰撞,極容易暴露自己,為此美軍地面部隊開始對這種身份牌深惡痛絕,許多人乾脆不佩戴這種被戲稱為「狗牌」的小牌子。
不過行動迅速的美國軍方自然不能忽視美軍士兵的意見,迅速找出方案解決——其四周套上橡膠圈,這樣鋼身份牌的上述缺點就不存在了,美國大兵們又把這些小牌子重新掛到了脖子上。

由於美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如今身份牌上除了兵種、番號、姓名、血型等外還附加了宗教信仰。當某人陣亡時,如果身體沒法運回國,一枚身份牌留給死者,一枚身份牌會被帶走當作一種證明,或是退役後一枚交由軍隊保管,一枚留給自己。
如今 Dog Tag 不僅僅是個承載者士兵信息的金屬牌,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徵,退役後,士兵們仍然會佩戴著自己的 Dog Tag,這也使 Dog Tag 慢慢傳播開來,成為一種配飾,愈加個性化。
現有美軍軍用識別牌刻制內容的基本規範:
第一行:姓名及縮寫(或只有縮寫)第二行:服役號-12345,123456或1234567,社保號(SSN SocialSecurityNumber)-123456789第三行:血型-A、B、AB或O以及Rh因子第四行:軍種符號USNC或USMCR以及防毒面具尺碼-XS,S,M,L,XL第五行:宗教信仰使用全稱
文/言人編輯 不老妹 Kristy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言人文化(原標題:歷史文化/軍用識別證〔Dog-Tag 狗牌〕,軍人的第二個自己) (相關報導: 扮成樹木、石頭神出鬼沒?一戰被遺忘的女性歷史,你所不知道的美軍後備部隊…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