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印度及印尼這2個亞洲巨人將成為2023年及未來5年成長最快的前20大經濟體的其中2個。兩國都是在去全球化、讓人擔憂的地緣政治、自動化、能源轉移的時代開闢致富戰略的先驅,為許多國家在2020年代之後尋求新的可靠發展方式樹立榜樣。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印度的成長可能將比印尼更快。
共同之處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印度及印尼看似有很多共同點:2國均由2014年首次當選的領導人領導,並且都將在明年舉行選舉。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及印尼總統佐科維 (Joko Widodo)之前都在地方政治嶄露頭角,以辦事有成而著稱。兩國幅員遼闊,而且是相對年輕的國家,擁有多元的種族及語言。
印度及印尼都發展迅速,印度GDP在過去10年成長了71%,印尼成長了52%,服務業主導產出。兩國都相當開放,貿易約占GDP的40%,每年流入的外國直接投資約占GDP的1.5%。

印尼及印度都在進行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建設,佐科維上任以來,印尼已建成18個港口、21個機場、1700公里的收費公路,而印度每年要增加1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印尼的人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毛額為4180美元(約新台幣12萬8431元,印度約為其一半,兩國都是「中低收入」經濟體。
相異之處
《經濟學人》比較印尼及印度的4個領域,分別是領先的出口業、產業政策、地緣政治立場、取悅選民的策略。印度主要的出口業是科技服務,印度每年培養50萬名新工程師,2021年占全球資訊科技服務支出的15%。印尼的優勢在於大宗商品,其中一些商品由於能源轉型而在全球需求旺盛,例如鎳。到了2030年,印尼將成為世界第4大電池及電網原料的「綠色商品」生產國。
這些行業產生了大量的外國收入,2021年,科技服務約占印度出口總值的17%,不包括燃料在內的大宗商品出口總值占印尼出口總值的22%。然而,這些行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很少,即使是印度的資訊科技業也只有500萬名勞工。
Foxconn to employ of 1,00,000 people each in Telangana, Karnataka. Karnataka govt to provide 300 acres near Bengaluru and Telangana to provide 250 acres in Ibrahimpatnam, Hyderabad. pic.twitter.com/kLfi3WJLUs
— Indian Tech & Infra (@IndianTechGuide) March 3, 2023
印度及印尼政府都希望透過產業政策增強民營部門的活力,印度的起點更有利,涵蓋約85%市場的MSCI印度指數(MSCI India Index)價值約8300億美元,約占GDP的24 %。印尼指數(Indonesia Index)價值僅1230億美元,占GDP的10%。 印度有108 家「獨角獸」企業(unicorn companies,即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印尼的獨角獸企業不到10家。
印度總理莫迪押注 300 億美元「生產相關的激勵措施」,促進包括半導體業在內的14個優勢產業的投資。他承諾到207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包括建設太陽能發電場及生產電池等,這個想法是為了創造就業機會及降低電力成本,印度的能源進口費用預計將從2021年占GDP的4%下降到2032年的2.5%。 (相關報導: 雙邊關係持續升溫!中國擴張野心日益膨脹 《經濟學人》:恐懼讓印度與日本投向彼此懷抱 | 更多文章 )
印尼政府的重要產業政策「下游政策」(downstreaming)將焦點放在自然資源,希望透過禁止特定的原材料出口,推動跨國公司在當地建設精鍊廠,例如2014年禁止鎳礦出口,鎳精鍊廠的數量從禁令前的2家增加到2020年的13家,到今年底將多達30家,而印尼的鋁土礦出口禁令即將生效。印尼的目標是到2030年生產總容量為140兆瓦時(140GWh)的電動車電池,幾乎與2020年的全球產量相當。去年,南韓汽車製造商「現代汽車」(Hyunda)開始在印尼生產電動汽車。
Hyundai launches plant to produce Indonesia's first electric car https://t.co/lFpX8GorVX pic.twitter.com/BkDKCdJgyw
— Reuters (@Reuters) March 1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