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締造和平?經濟學人:藍綠出訪成功與否,取決於中國對蔡英文赴美反應

2023年3月29日,總統蔡英文離開下榻的紐約酒店。(美聯社)

總統蔡英文本周率團前往中美州,往返途中過境美國,預計將於4月5日在洛杉磯會見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這將是我國總統第一次在美國本土會見美國國會議長。與此同時,前總統馬英九正在中國進行為期12天的訪問。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展開祭祖、青年交流之旅,成為自1949年以來第一位訪問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前總統。

「兩人的出訪都是在政治敏感時期採取的微妙策略。」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29日刊出文章解析,藍綠兩黨皆想證明自己的外交策略奏效,那麼馬、蔡出訪「是否能夠避免外交危機」。內文指出,台灣領導人出訪向來是外交難題,而目前後任總統分別赴可能決定台灣未來的兩個超級大國進行非正式訪問,台美當局未來幾天需要特別謹慎。

僅剩13個友邦的台灣雖然擁有了美國的支持,但隨著美中關係惡化,台灣有可能成為兩個超級大國衝突的導火線,就像去年緊張局勢升溫的時刻──中國為回應時任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在台灣周邊進行軍事演習。

《經濟學人》指出,讓局勢更複雜的是明年1月份台灣即將舉行總統大選,而民進黨、國民黨採取了不同的兩岸策略。兩種策略都是如履薄冰,民進黨主張維護台灣主權同時盡量不激怒中國;國民黨則想向選民表明,他們可以在不向中共低頭的情況下與中國打交道。

總統蔡英文(左3)29日啟程展開「民主夥伴共榮之旅」,於桃園國際機場發表行前談話。(取自總統府官網)
總統蔡英文(左3)29日啟程展開「民主夥伴共榮之旅」,於桃園國際機場發表行前談話。(取自總統府官網)

《經濟學人》認為,蔡英文預計在美國而非台灣會晤麥卡錫,已經表明台美當局避免外交危機的務實思維。但是否會爆發危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蔡英文會說什麼和做什麼。她在3月29日出訪前告訴記者,面對不斷擴張的威權主義,此行將加強台灣與「全球民主夥伴」的關係。

這趟「民主夥伴共榮之旅」將從紐約開始,預計蔡英文3月30日在美國過境時,會出席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贊助的活動演講,並接受該智庫頒發「全球領導力獎」。此行程符合慣例,蔡英文2019年過境美國時,曾停留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演說。

接著,蔡英文訂於4月1日至5日前往友邦瓜地馬拉和貝里斯,回程途經洛杉磯,展開此行最可能觸碰中共敏感神經的行程。她預計赴雷根圖書館發表演講,並與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可能還有其他國會議員)會晤。結束洛杉磯的活動後,她將於4月7日返回台灣。

美台向來對此類過境訪問極為謹慎。台灣總統每次停留的時間和情況,往往因當時的地緣政治氛圍而異,在美國的活動也受到限制。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John Kirby)28日已申明,未安排美國官員見蔡英文。

因李登輝赴美爆發的第三次台海危機

我國總統出訪「過境」美國的首例始於1994年,美國允許我國時任總統李登輝,在赴前邦交國尼加拉瓜的途中過境夏威夷,當時的機場接待非常簡單,李登輝也拒絕下飛機。隔年,1995年李登輝赴美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時,爆發了第三次台海危機。 (相關報導: 蔡英文過境美國:中國官媒怒斥「丟人現眼的不肖子孫」,再三警告「絕不可見麥卡錫」 更多文章

20190309-1996年中國試射飛彈,爆發第三次台海危機,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派出尼米茲號和獨立號航空母艦巡弋台灣海峽。(取自美國在台協會臉書)
1996年中國試射飛彈,爆發第三次台海危機,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派出尼米茲號和獨立號航空母艦巡弋台灣海峽。(取自美國在台協會臉書)

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最初反對向他發出簽證,但在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支持李登輝赴美訪問後,白宮被迫讓步讓李登輝赴美。李登輝進行的是「非官方、私人訪問」,而且他取消了原定在美召開記者會與前往紐約市的行程。但他打破了將近17年從未有台灣最高層領導訪問美國本土的慣例,成為首位訪美的中華民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