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週報
午安,明天就是母親節了,有網友呼籲勿送家電給媽媽而引起熱烈迴響,走走讀者們都是送什麼創意禮物呢?無論形式,相信傳達愛才是更重要的,祝全天下的母親都能獲得屬於自己的快樂!
【台灣】兒童與COVID-19
台灣疫情峰值還在攀升,彷彿一場集體遲到的大型考試,大眾對染疫後的應對措施還是充滿困惑,大人尚且不安,對還不能打疫苗的兒童來說更是如此。報導者此專題以最簡潔方式講解COVID-19的病毒與疫情大小事,適合親子共讀,也能讓大人快速找到解答,非常推薦給家中有小孩或青少年的家長!

【中國】上海的餘音
- BBC中文網 - 上海疫情:受傷的中國第一大城市如何走出「封控」
- - 上海疫情:封城下的外賣騎手如何與城市艱難共存
相隔一月,上海終於慢慢迎來封城的終點,儘管傳出如此多痛苦反彈的聲音,中國最高領導人仍堅持清零政策,誰都無法保證不會有下一個被封城市。BBC兩篇文章,一篇回溯整個封控過程,另一篇則是快遞員見聞錄——他們是唯一還能行動穿梭的人、「城市的血管」。透過回顧一切,我們也能看到磨難下的光芒,不因恐懼而熄滅。

【香港】由喧囂到無聲
- 誌 HK Feature - 由喧囂到無聲:當法庭程序限制報道,記者該如何報道下去?
香港多家媒體倒下後,重要卻未必吸引眼球的司法新聞也日漸稀疏,國安法帶來的模糊紅線,更令媒體往往難以落筆。如此境況下,被告的權益還有可能被重視嗎?還堅持在法庭內的記者,又如何轉述司法現狀?此文稍稍解答了這些慢性掙扎的疑惑。

【Herstory】「把握當下,你可能沒有明天」
你住的區域有「地方性媒體」嗎?地方媒體關注在地社群,補足主流媒體餘光未及之處,內容往往小巧而富有情感。位於烏克蘭馬里烏波爾市的「0629.com.ua」原本也是這樣的媒體,但在俄國入侵以後,僅存的2位女性編輯被迫成為「戰地記者」,筆尖所寫的不再是軟性溫馨新聞,而是家園破碎的血淋淋一手畫面,喪母也不停筆的勇敢,或許沒有任何國際媒體可以比擬。

【一個點子的誕生】翻垃圾的學者
- 地球圖輯隊 - 見微知著 南韓學者靠垃圾研究北韓
小說裡的偵探或偵信社,常常從垃圾桶裡翻找、拼湊出重要線索(或是不可告人的醜聞?),現在,這樣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世上最神秘的國家——北韓。民生垃圾雖然不若核武設施的位置那般吸引人,但——妳們會不會也好奇,北韓人都吃什麼零食呢?不得不說,學者的毅力非常令人佩服呢。 (相關報導: 走走晚報:女性墮胎權之爭不只在美國 | 更多文章 )

【社群熱議】九天玄女沒有指定的事
- 獨立評論 - 九天玄女之亂:一支網紅影片燒出的多重討論
九天玄女可能也沒想過,自己怎麼會變成社群當紅話題?台灣網紅「阿翰po影片」的搞笑影片,在FB與Youtube總共超過400萬次觀看,成為大量迷因素材,甚至引發眾多真正的熱議。獨立評論特別整理出六篇關於口音歧視、模仿表演界線和「做自己」的不同觀點,也讓我們藉此思考這些笑聲之於社會不同族群的多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