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夜空壯麗景象,天際環繞著燦爛星辰,我們很容易被那種令人屏息、十足雄偉的氣勢給湮沒。我們的關注焦點轉向歷來最神祕的幾道問題。
我們的存在有什麼節律和道理嗎,或者這完全是毫無意義的?
我想起了史蒂芬.克萊恩(Stephen Crane)寫的詩:
「不過,」宇宙回答道,「這件事可沒有讓我產生什麼責任感受。」
希臘人是最早認真嘗試釐清我們周遭世界混沌亂象的民族之一。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認為,萬物都可以歸結為四大基本成分(地、氣、火和水)的混合產物。不過,這4種元素是如何醞釀出世界的豐富複雜性?
就這個問題,希臘人提出了至少2個答案。第1個答案出現得比亞里士多德更早,由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他認為,萬物都可以歸結為纖小的、看不見的、不可毀壞的粒子,他稱之為原子(atom),希臘文的意思是「不可分割的」。然而批評者指出,原子的直接證據是不可能取得的,因為它們太小了,觀測不到。不過德謨克利特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間接證據。
舉例來說,想像一枚金戒指。多年下來,那枚戒指開始耗損。失去了一些東西。每天都有一些纖小物質碎片從戒指磨耗脫落。因此,儘管原子是看不見的,它們的存在仍是可以間接測定的。即便到了今天,我們的先進科學,大半仍是間接完成的。我們知道太陽的組成成分、DNA 的細部結構,還有宇宙的年齡,全都歸功於這樣的測定結果。我們知道這一切,即便我們從來沒有前往探訪恆星,或者鑽入DNA 分子或者目睹見識大爆炸。當我們討論談到試圖證明統一場論的諸般嘗試之時,直接和間接證據的這種區辨,就會變得至關重要。
第2條途徑由偉大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開創。畢達哥拉斯發揮獨到眼光,把數學描述應用於音樂等塵世現象,相傳他注意到彈撥里拉琴琴弦發出的聲音,和鎚擊鐵桿共鳴聲響的雷同之處。他發現,2種聲音都發出以特定比率振動的音樂頻率。因此,美妙悅耳如音樂,其根源仍是出自共鳴的數學。他認為,這或許便表明,我們在身邊所見事物的多樣性,必然也遵守這相同的數學規則。
所以,起碼我們這個世界的2大理論出自古希臘:有關萬物都是以看不見的、堅不可摧的原子所組成的觀點,以及自然多樣性能以振動數學來描述。
文藝復興時期的重生
17世紀期間,好幾位偉大的科學家挺身挑戰既定秩序,投入探究宇宙本質,然而面對他們的是嚴苛對抗和迫害。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是最早應用數學來說明行星運動的人士之一,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Emperor Rudolf II)的皇家數學家,也或許他從事科學研究之時,虔誠納入了種種宗教元素,才得倖免未受迫害。
當過僧侶的焦爾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就沒有那麼幸運了。1600年,他以異端邪說罪受審並被判死刑。他遭封口並在羅馬赤裸遊街示眾,最後被綁上火刑台燒死。他的首要罪名?宣揚在環繞其他恆星的行星上可能存有生命。
偉大的伽利略,實驗科學之父,險些遇上相同的命運。不過伽利略不像布魯諾那麼頑強,他在死亡之苦威脅下撤銷自己的理論。不過他以他的望遠鏡留下了一項持久遺贈,留給我們科學史上最具有革命性和煽惑性的發明。有了望遠鏡,你就可以自己親眼看到,月球密密麻麻滿隕石坑;金星有不同的相位,而且和它的繞日軌道對應相符;木星有成群衛星,這一切全都是異端邪說。
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左二)向威尼斯總督多納托(Leonardo Donato,坐者)講解使用望遠鏡的方法。(資料照,Wikipedia/PD-US)
只可惜,他遭軟禁,不得會見訪客,最後還失明。(據說那是由於他有次用望遠鏡直接觀測太陽所致。)伽利略死時窮途潦倒。不過就在他死亡那年,一個嬰兒誕生在英格蘭,而且他會完成伽利略和克卜勒當初未能完成的理論,也帶給我們一項天空的統一理論。
牛頓的力學理論
以薩.牛頓(Isaac Newton)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在沉迷於巫術和魔法的世界中,他膽敢寫下天空的普適定律,還動用了他發明來研究力的一門新數學,稱為微積分(calculus)。物理學家史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便曾寫道,「現代有關最終理論的夢想,從以薩.牛頓才真正開始。」1 在那個時代,它是被當成萬有理論,也就是能描述所有運動的理論。
事情是從他23歲時開始。當時劍橋大學受黑死病疫情影響關閉了,1666年某一天,就在他的鄉間產業上散步時,牛頓看到了一顆蘋果掉落。那時他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後來就扭轉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在牛頓之前,教會教導,世上有2類律法。一類是見於地球上的律法,由於凡人犯罪而腐化了。第2種見於天國,那是純粹的、完美的,而且和諧的律法。
牛頓的理念精髓是要提出一項能含括天與地的統一的理論。他在筆記本中畫出了一幅深切影響未來的圖像(見圖1)。
圖1:接連發射砲彈並逐步提高能量,於是它最後就會完整環繞地球,回到它的起點。接著牛頓說明,這就能解釋月球的軌道,從而將見於地球上的物理定律和規範天體的定律統一起來。(時報出版提供)
從山頂發射砲彈,它會先飛行若干距離,隨後才擊中地面。不過倘若你逐步提高砲彈的發射速度,它就會移動得愈來愈遠之後才回到地表,最後它就會完整繞行地球,然後才回到那座山頂。他結論表示,支配蘋果和砲彈的自然定律:重力,也緊抓著月球讓它在軌道上繞行地球。地上的和天上的物理學是一樣的。
他之所以能辦到這點,就靠導入力的概念。物體會動是由於它們被舉世通用的力所拉動或推動所致,而且這些力還能以數學方法精確測定(在那之前,有些神學家認為,物體是由於欲望才移動,因此物體掉落是由於它們渴望和地球結合所致。)
1682年時,一起轟動世界的事件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一顆熾烈彗星飛越倫敦上空。從君主和女王到乞丐,全都就這則消息議論紛紛。它是從哪裡來的?它要往哪裡去?它預示什麼徵兆?
對這顆彗星投注關切的人士當中,有個人名叫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他是個天文學家。哈雷前往劍橋和著名的牛頓見面,當時牛頓已經因為發展出光理論而享有盛名。(牛頓讓陽光射過玻璃稜鏡,顯示從白光可以分離出彩虹的所有色彩,從而證明白光其實是種複合色。他還發明了一款新型望遠鏡,使用反射鏡面,而不使用透鏡。)哈雷拿所有人都在談論的那顆彗星來請教牛頓,結果牛頓的說明讓他大吃一驚,牛頓竟然能夠證明,彗星都沿著橢圓形路徑環繞太陽,而且他還能使用他自己的重力理論,來預測它們的軌跡。事實上,他當時正使用他自己發明的望遠鏡來追蹤彗星,而且它們的移動也正與他的預測相符。
他馬上意識到,自己正目睹科學的一個里程碑,於是他志願支付費用,出資印刷最後會成為所有科學學門的最偉大傑作之一,《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或簡稱為《原理》(Principia)。
此外哈雷還得知,牛頓提出了預測,認為彗星有可能相隔固定時段回返,於是他計算出,1682年那顆彗星將在1758年回返。(哈雷的彗星一如預測,在1758年聖誕節飛越歐洲上空,協助在牛頓和哈雷死後鞏固了他們的聲望。)
牛頓的運動和重力理論,代表人類心智的最偉大成就之一。以單一原理統一了所有已知的運動定律。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寫道:
自然和自然的定律藏身夜間:
神說,讓牛頓現身!
於是四處綻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