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博觀點:回憶追隨李登輝前總統的二、三事

作者為李登輝辦理國民黨員總登記,李登輝成為終身黨員 (2000年9月)(趙守博提供)

前言

李前總統先生以98高齡去世了,做為一位他的老部屬我深感哀悼。李登輝先生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期間,我是他省政府小內閣的社會處處長,直接追隨他有二年五個月的時間。他於總統任內,我先後被任命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及台灣省政府主席,並且每一職務都拿到了他以總統身分署名的任命令。

李登輝先生擔任總統主政期間,繼蔣經國解除戒嚴、報禁和黨禁之後,推動憲改、實施總統直選、進行國會全面改選,對台灣的民主化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成立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訂定實施《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並促成了海峽兩岸的辜汪會談,開啟了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和平交流的新關係,為兩岸近三十年來人民、經貿、社會和文化的緊密交流互動奠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他以「台灣走出去」的根本原則,親自到友邦及無邦交國家訪問,推動「元首外交」,並領導台灣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擴大了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和國際能見度,都是對中華民國、對台灣之發展有深遠影響的施政成就。

李登輝先生是我青壯時期在台灣省政府所直接並連續追隨過的四位省主席(即他和謝東閔、林洋港及邱創煥三位先生)中,享年最長、最後職務最高、對台灣最有影響,但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一位。媒體有人封他為「民主先生」,有人稱他「台獨教父」;國民黨內則有人認為他應為國民黨的分裂和沒落以及台灣的黑金政治負責。可說褒貶不一,對他正反評價都有。有一句成語說「蓋棺論定」,但就李登輝先生而言,可以說「棺已蓋而論仍未定」。關於他一生的功過是非,恐怕只能留給時間和歷史去評斷了。

現在他已辭世,我謹就追隨他及長年與他互動、接觸和從旁觀察的體會,從一些往事來談一談我所認識的他,以表達我對李前總統這位老長官的紀念。

一、我們從未見面他發表我為省府社會處處長

民國70年(1981)12月台灣省政府改組,李登輝先生繼林洋港先生之後出任省主席,我同時由省府委員改任為社會處處長。在此之前,李登輝先生已先後做過行政院政務委員和台北市長,早已是家喻戶曉,但我雖也在政府機關服務,但從沒有機緣和他見過面談過話。我平生第一次和他見面談話,是他已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但還未正式到任之前的一個星期四,我剛好去行政院會見曾與我在省政府共事過的老長官行政院秘書長瞿韶華先生,就在我見完瞿秘書長從他辦公室出來的時候碰到了也要來見瞿秘書長的李登輝先生,我們匆匆一會,我恭喜他榮任省主席並謝謝他給我的新任命,他則希望我以後多多幫忙。 (相關報導: 林孝庭專文:蔣經國、李登輝與台灣政治「本土化」二三事 更多文章

那麼為何他會要我擔任他的社會處處長呢?大概在他接任省主席三個多月後的一個我與他單獨見面的場合,他突然告訴我為什麼要找我當社會處處長,因為他認為當社會處處長都有很好的發展前途,像邱創煥、許水德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還告訴我,他曾一度想找蔣孝武(蔣經國先生的次子)擔任社會處長,但考慮到經國先生不會答應就作罷。他說當社會處處長可以救助人民、幫助兒童老人,協助發展社區改善民眾生活,沒有甚麼太多的爭議(那時的社會處雖也主管勞工行政和就業輔導,但因勞工權利意識還不強、工運也未興起,所以勞資糾紛還不多),是做好事積功德的好工作,這也是他會想到蔣孝武的原因,他勉勵我好好地幹。我當然向他表達了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