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份蘭州拉麵和手抓羊肉,穆斯林與打工人的避風港

這樣一碗蘭州拉麵,西北各地都有一個形容的說法叫「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李承祐製圖)

在伊斯蘭的齋月,一家家不起眼的小店,半夜兩三點就開了燈,忙碌起來,在沉睡中的城市中給旅人們提供封齋的食物。

編者按:這是「絲路料理」系列的第三篇文章。自「世界吃吃」專欄展開以來,走走作者穆斯塔法已經帶著我們從北京的涮羊肉吃到西安的玫瑰鏡糕,一路吃吃喝喝走了1160公里。這回,他將帶我們西出陽關,抵達絲路料理的第三站:蘭州、臨夏、西寧。

前篇回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唐詩是幾乎所有華語使用者都熟記於心的句子。

中學時,我曾納悶,陽關到底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出了陽關就沒有故人?如今,這些問題看來幼稚的問題,隨著後來的閱歷和足跡豐富起來,才漸漸解開迷惑。於是,陽關所代表的門戶和邊陲意象,在我面前徐徐展開了一個壯闊的新世界。

但是這一切的開始,都要從認識一碗麵開始。

今天住在台灣,只要提起「拉麵」,身邊朋友們的第一反應當然是「日式拉麵」、「豚骨拉麵」這樣的概念;然而同樣的名字,若是在中國北方說起,絕大部分人應該想到的都會是一種通稱「蘭州拉麵」的清湯牛肉麵。

在中國各地,想要便宜又乾淨衛生地吃一碗麵,一定非這種「蘭州拉麵」莫屬了。對於深諳此道,卻剛剛搬到台灣時的我來說,這種「一個名稱,各自表述」的狀態,實在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又有趣的「culture shock」。

其實在我長大的1990年代,對於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拉麵並不是一個多普遍的食物,至少我家的食譜中是沒有拉麵這樣的東西的。

那時候的北京倒是有牛肉麵,但是北京人,尤其是回民說的牛肉麵,是一種色、味都非常深重的「燉肉澆麵」。這種牛肉麵至今還由北京的清真名店「柴氏風味齋」延續著,但它的知名度是遠不能和風行中國各地的蘭州拉麵相比的。

蘭州拉麵的普及,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大行其道以後的事情。

大城市裡的蘭州拉麵,異鄉人的避風港

那是在2000年後,當時的北京人漸漸發覺,走在路上的外地人多了。本地的北京人越來越難遇到,連問路都要找不到北京人。印象中,小時候常聽我爸爸和外人開啟話題的起手勢就是:「聽您的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但也從2000年代後開始,這句開啟話題的話再也不好用了。因為這時候的北京已經到處都是外地人,「外地人」的身份已經一點兒也不特殊了。從那時候開始,中國各地來大城市打拼的外來移民,把各自的家鄉味道帶到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

蘭州拉麵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普及到了全中國各地。 (相關報導: 絲路料理第一站:你最熟悉的陌生料理——涮羊肉 更多文章

這種小小的拉麵館大大豐富了中國的城市社會景觀。經濟上,都市上班族最衛生、便宜、快捷的填飽肚子的方式,就是在路邊一間逼仄、但是乾淨的小店裡點上一碗拉麵,幾串烤羊肉串。2019年末疫情爆發之前,以北京的消費水平而言,在這樣的小店裡,二十塊錢人民幣是可以在這樣的小餐館裡飽餐一頓的。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上看,這種西北移民工人進入東部大城市打工的人口流動現象,也讓長年無神論教育下已經門可羅雀的清真寺,又充盈了起來。 現在,很多普通中國人對於中國穆斯林的印象,就是一群帶著小白帽,開一間小小的拉麵館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