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二廠2號機日前正式除役,加上4月電價調漲,用電議題格外引人注目。針對外界質疑,核電可以省錢,為何還要捨近求遠推行綠電?經濟部強調,綠電已經成為國內產業外銷的剛性需求,不僅有數百家業者提出需求,包括「護國神山」在內,更有25家企業加入RE100倡議,營業額總計超過新台幣5兆元,機會成本的影響程度對於台灣總體經濟及戰略地位非常關鍵。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部分評論經常比較核電和綠電的發電成本,但除了核電後端處理在台灣充滿爭議,仍是低估精確成本外,兩種電力也不應該單純比較。
能源局說明,因應國際供應鏈對綠電的強烈需求,產業除了需要維持生產所需用電,也需要綠電作為外銷出口的必需品。當國際客戶要求達成綠色供應鏈時,國內企業已有數百家提出綠電需求,至2030年的需求將超過250億度,更有國家關鍵產業25家企業加入RE100倡議,承諾在未來逐步使用100%綠電,這25家企業2022年營業額加總超過5兆元,未來如果沒有使用綠電,出口會受到嚴重損失。
能源局表示,這些產業的外銷、就業及戰略地位,才是綠電的機會成本,「綠電的價值不是拿來和其他發電方式比較,而是需要從產業的硬性需求程度來看。」
綠電屬於自產能源 避免國際燃料成本波動影響
能源局指出,目前國內仍是綠電、核電共存狀態,兩種電力也非相互排擠,反而在電力調度上,由於綠電因為國際客戶需求優先調度使用,也改變了傳統的電力調度模式。
舉例來說,白天光電發電充裕時,配合「半蹲」減少使用的是天然氣機組,顯見燃氣發電扮演了穩定供電的重要橋接能源,核電則受限機組起停及安全調度特性,反而無法快速升降載靈活調度。
能源局表示,綠能發電屬於自產能源,長期而言可以降低進口依賴,更能避免國際燃料成本波動影響,而且隨著建置量增加,成本也會進一步下降。
以離岸風電為例,在第一、第二階段的示範及遴選風場以躉購費率建置3,973MW,隨後以競價機制壓低成本,在第二階段標出1,644MW、第三階段預計有9GW。隨著這些風場在2030年後全部建置完成,未來離岸風電年發電量將近550億度,不僅充分供應民間所需,政府花在每度離岸風電的成本也會降到1.52元,遠遠低於平均電價。 (相關報導: 4月電價大漲11%百萬租屋族吃不消 台電:接受節能輔導本次電價可不調漲 | 更多文章 )
能源局強調,綠電占比從2015年的4.1%逐步增加至2022年的8.3%,購電支出不高,電價成本主要還是受到化石燃料成本影響,回顧過去核電占比14~18%時,也曾因為燃料價格波動調漲電價,單次最高調幅為2008年7月、10月的12.6%,單價最高為2013年10月的每度3.1260元。由此來看,持續發展綠電可以支撐產業需求,提升我國能源自主,也能減緩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對於電價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