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美國政府的頭痛難題:當中國效仿美國投資創新,該如何打敗這個勁敵?

量子計算的重要進展:馬里蘭大學的衍生公司IonQ公布的離子阱晶片。(美聯社)

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奉行中央計劃經濟,美國則樂觀其變。

但近15年前中國政府開始進行的微妙而關鍵的調整近期引起華盛頓方面對中國發展目標和策略的警覺——尤其是因為中國在許多領域正通過採用美國過去的做法迎頭趕上。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中國的中央計劃經濟曾經和前蘇聯一樣重視農業和工業生產目標。如今中國政府仍在進行五年規劃,但將資源傾斜到了具有工業應用前景的基礎科學研究上。

中國正向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等曾經由美國主導的領域進軍,這有助於解釋拜登政府為何會向產業發展政策傾斜,比如動用政府資金來鞏固在半導體生產方面的競爭力。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6月感嘆,「幾十年的忽視和不投資,讓我們處於競爭劣勢,全球許多國家,例如中國,已將資金和注意力投入到新技術和新產業中,讓我們面臨被甩在後面的切實風險。」

中國政府還效仿美國,將政府的投資注入類似美國政府研究機構的本國實體內。此類美國機構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和美國國家航空及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教授Barry Naughton在他出版的新書《中國產業政策的崛起:1978-2020》(「The Rise of China’s Industrial Policy, 1978 to 2020.」)中寫道,中國的目標是成為第一個由政府引導的市場經濟體。

已故中國領導人毛澤東1953年提出的第一個五年經濟計劃內容包括,生產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架噴射機以及建造第一座現代化長江大橋;中國1958年啟動的第二個五年計劃(被稱為「大躍進」運動)則是一次災難性的錯誤嘗試,其初衷是想迅速發展農業和鋼鐵製造。

中國政府在毛澤東去世後仍堅持對經濟發展制定規劃這種傳統做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給西方政治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中共中央領導層規劃發展前景,相當於提前數年向官員、金融界人士和企業高管發出了明確的目標信號,幫助吸引了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外國投資資金,中國由此成為製造強國。

中國產業政策的重點是在國內創造就業和推動增長,但這樣的政策也令國際商業活動受益。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政府制定的計劃中還包括取消對商業活動的官方控制。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富商前夫回憶錄揭秘:中共如何將企業家視為「可以犧牲的」工具 更多文章

Naughton認為,大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後,中國首次出現了採取新策略的跡象,當時中國政府加大了對特大型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比如研發國產大飛機和建立中國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前者是要與波音公司(Boeing Co., BA)和空中巴士(Airbus SE, AIR.FR)生產的噴射機展開競爭,後者是要擺脫對美國國防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