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香港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如火如荼,YouTube突然於4月20日終止唯一候選人李家超的頻道「Johnlee2022」,使之無法於該平臺宣傳。香港面對反制裁和尋找替代品等方案的討論,均顯示投鼠忌器的一面,歸因於西方媒介植根已深。香港當自主研發本地平臺,避免受國際局勢制肘。
中美競秀,波及香港
中國與美國激烈的政治角力,使香港淪為高度政治化的「戰場」。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複雜和充滿挑戰的關係,中國作為「崛起強權」挑戰美國的「既有強權」,美國則以香港作為其中一個「邊陲矛盾」牽制中國。自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風波以來,經歷實施《香港國安法》和2021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皆是中國回應外國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舉措。是次選舉中,李家超作為北京屬意的候選人,勢必加強落實其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自然影響美國利用香港牽制中國的部署。YouTube母公司Google表示遵守美國相關的「制裁」,停用李家超的頻道,並非自我審查,因為不同私營機構的法律部門,對美國制裁的措施有不同的解讀,這亦解釋Meta Platforms繼續允許李家超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但只限制使用收費服務的原因。Google較大機會是受到美國政府的壓力,用意不在影響李家超塵埃落定的選情,而是重申不會放棄干預香港事務,繼續回應中國的挑戰,利用強大的壟斷力左右香港民情,完美示範「言論自由」的雙重標準。中美競秀舞臺的幕後,香港首當其衝,Google只是美國施壓的棋子。
妥協現況,投鼠忌器
面對YouTube制裁李家超,不少知名人士紛紛「譴責」YouTube,力度卻恰到好處。美國向Google施壓,干預是次選舉,「愛國者」理應毫無餘地樹立民族主義的旗幟,主張作出反制裁措施,卻罕見只作出不痛不癢的「譴責」,遑論刪除YouTube帳號。據Hootsuite和Weare.Social的「Digital Report 2020」報告指出,於2019年12月,16至64歲香港互聯網用戶的使用平臺百份比,Facebook佔82%,YouTube佔81%,穩居榜首;而微信只佔54%,新浪微博只佔19%,抖音則只佔12%,敬陪末座。可見,Facebook和YouTube佔據香港網絡生態的領導地位。現時香港政治網絡紅人,大多得益於炙手可熱的Facebook和YouTube,獲得可觀的流量,賺取知名度,甚或從平臺中收取廣告費,可謂名利雙收。當愛國主義與現實環境產生角力,政治網絡紅人只能流於「譴責」,有的更反表示要多用YouTube,實行「寸土必爭」,耐人尋味,正反映處於投鼠忌器的尷尬。 (相關報導: 中國熱議》支持度僅35%的香港新特首,即將出線?警察出身的李家超,為何干做習大的「國家安全」打手? | 更多文章 )
大陸平臺,欠本地化
中國大陸平臺作為西方平臺的替代品,因欠缺在地化,競爭力欠奉。面對YouTube制裁李家超,香港政治網絡紅人倡議使用中國大陸的平臺作為替代品,未免過份樂觀。據Dragon Social的「中國十大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網站」報告指出,微信和新浪微博穩佔中國大陸社群媒體的龍頭地位,然而根據「Digital Report 2020」,微信和新浪微博卻在香港遭遇迥異的結果。除網絡生態外,香港政治人物的服務對象理應是香港市民,而非中國大陸市民,選擇使用在香港歡迎程度較低的中國大陸平臺,完全無的放矢。舉凡成功經營的海外媒體,必須經歷本地化,如中國大陸支付平臺的支付寶和微信,均有屬於香港人的「錢包」,對接香港本地貨幣和市場。微信和新浪微博顯然未經歷香港本地化,競爭力不如他人。加之,中國大陸的網絡媒體言論審查嚴謹,官方「維護」網絡環境,主導爭議性議題的話語權,加上極端民族主義充斥的網絡生態,稍有不慎「失言」,容易導致「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中國大陸平臺因受眾面薄弱和現實限制,喪失在香港的媒體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