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最近宣布了一系列學校教育改革措施,包括減少低年級考試、班級年級排名,此前還重拳整頓教培市場。這些做法能否讓不堪重負的中小學生減輕負擔?長期研究中國教育和國際教育比較的學者、維也納大學教授舒爾特(Barbara Schulte)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德國之聲: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中國政府決定在學校中減少考試、評分,減少校外培訓。這是不是中國教育迫切需要的一次改革?
舒爾特:可以說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嘗試擺脫跟著考分指揮棒的應試學習,最新的政策宣布也有這一背景。同時這也跟習近平政府目前的政策有關,當然教育系統的改革牽涉不同的利益群體,包括中央政府、省市縣地方政府、教育部、向政府提供咨詢的教育專家、學校、老師、家長。
對於減少考試和評分,社會早有共識,家長和老師也都怨聲載道,誰不希望減少學生們負擔呢?但問題是,篩選淘汰的壓力和升學的瓶頸——誰能上一所好中學、好大學,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從全國來看,仍然只有少部分人能進入確實能提供良好職業前景的中學和大學。我們看到,一旦政府規定取消某一考試,就會出現另外的替代形式,以便能體現出某些學生優於其他的同齡人。考試的壓力變成了其它形式的壓力,比如有的小學老師在家長微信群裡每天發布信息,匯報孩子的表現、用圖片變相排名等。即便不考試,還是能排出高低優劣。
德國之聲:我們看到,很多家長對減少考試和排名的做法並不滿意。他們擔心如果沒有比較,自己的孩子會在競爭中落後。
舒爾特:家長們擔心,學校或政府現在放松考試的壓力,但孩子今後在升學、高考時能掌握足夠的知識和應試能力?因此家長要求學校和老師教授應試技能的壓力沒有放松。我們看到,在一些經濟發達省份,比如浙江,出現了富裕家庭送孩子上私校的趨勢,因為部分私立學校不像公立學校那樣嚴格遵守政府的減負要求,更注重培養應試能力。雖然政府推出了一些規範、限制私校的規定,包括在收費方面,但選擇私校的趨勢仍然存在。
德國之聲:政府多年來努力給學生減負,但總的來說效果不佳,這次會有不同嗎?
舒爾特:關鍵的問題是,決定升學的重要考試的內容是不是會有改變?迄今有過不同的嘗試,比如在考試中更多考察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或提供音體美等“軟性”科目為選項,還有其它減少核心科目競爭度的小的考試規則變動。但這導致了很多家庭轉而在這方面巨大投注,比如讓孩子花大量時間學鋼琴、參加比賽,希望由此進入理想的大學。就是說,不管是考試還是其它的才藝競爭場,人們總會找到某種考核才能的形式,孩子的壓力並沒有減輕。 (相關報導: 不是新債主,而是協助發展新資源!法國學者高敬文:台灣與索馬利蘭關係是進軍非洲新模式 | 更多文章 )
在這一點上,我們往往只想到城市裡的學校和學生以及中產階層家庭。但我們發現,一旦舊有的考試定制被弱化,或考試內容發生變化,農村地區、社會底層,包括民工家庭的子女往往處於不利地位,在新條件下他們的表現不如在原來“死記硬背苦學”的要求下。如果更多考核創造性和多方面才藝,這些無法提供課外班等有利條件的家庭的孩子就越吃虧。這是一個超出應試問題之外的涉及社會公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