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雷蛇香港上市案

雷蛇在香港成功上市取得五隻獨角獸的估值,證明硬體創業非常適合小國創業家,剩下的就只有創辦人是否有從一開始就進軍全球的魄力了!(取自雷蛇官網)

Roku在美國上市後,又有一間硬體新創上市了,這次是所有宅男們都再熟悉不過的電競設備大廠雷蛇(Razer),上市地點是香港證交所(股票代號1337),11月14日上市開盤後股價就升抵4.7港元左右,最近一個交易日拉回到和上市價差不多的4.1港元左右,市值約HK$36B,折合美元$4.6B,是隻不折不扣的獨角獸,比現在Roku的$3.8BFitbit的$1.5B以及風光不再的GoPro的$1.22B都還高。

雷蛇11月14日在香港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擷取自Google Finance)
雷蛇11月14日在香港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擷取自Google Finance

有趣的是,這是我少數對於硬體新創的市值抱持疑問多於答案的,而且還是一個我很欣賞的品牌,由我所欣賞的創辦人陳民亮(Min-Liang Tan)所創辦和經營,且其所在的市場(電玩)也是穩定高成長的市場。

尤其這個專欄的長期讀者應該都知道,我常說硬體新創很早就開始賣產品,有容易分析的毛利率和現金流,因此買賣雙方(包含上市時的多空雙方)比較容易達成對公司價值的共識。但雷蛇上市的訂價以及現有的市值,讓我不禁更深入挖進他們的上市申請書去多家理解。

上表列出雷蛇、Roku、Fitbit和GoPro四家公司的數字,其中雷蛇的數字全部採用美元以方便比較。(作者提供)
上表列出雷蛇、Roku、Fitbit和GoPro四家公司的數字,其中雷蛇的數字全部採用美元以方便比較。(作者提供)

上表中我列出雷蛇、Roku、Fitbit和GoPro四家公司的數字,其中雷蛇的數字我全部採用美元以方便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雷蛇和同樣最近才剛上市的Roku的數字長得很像,前一會計年度營收都在四億美元上下,年度營收成長都在25%左右,毛利率也都在30%左右,不過在香港上市的雷蛇現在的市值$4.6B應是比Roku高了兩成左右。

如果考慮到 Roku很努力增加他們非硬體的平台營收以及毛利率,而雷蛇完全都是靠硬體銷售,按照一般人對於軟體和硬體生意的觀感差異來說,市場應該要給Roku比雷蛇更高的市值才對,但實際情形為相反。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市值差距兩成其實並不多,因為這些科技股票的波動率大概也不會低於兩成。但Roku現在$3.8B的市值,很大部分來自於本文落筆前一週華爾街議論紛紛的股價暴漲——從$20漲到$40,價格幾乎翻倍,因此如果單就過去歷史數據(上表所整理的營收、成長和毛利率),Roku上週股價暴漲前的市值(低於$2.0B)是遠比Razer現在的市值低得多的,儘管兩者的歷史數字長得很像。

跟Fitbit比起來,市場的反應就更加令人好奇。客觀來說,Fitbit的確成長表現不再,但也還有17%,營收更是高達雷蛇的5.5倍有餘。毛利率也是比較高的39%。這樣一間產生鉅額現金流的公司,竟然市值只有小老弟雷蛇的三分之一,如果華爾街不是掌握了什麼我們所不知道的資訊,我們就只能怪投資人「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瘦不死的駱駝 更多文章

而同樣以品牌為主要競爭力的GoPro下場就更淒慘。儘管去年還做了雷蛇3倍的營收,毛利率也更高,但營收大幅衰退近三成,市值也慘跌到雷蛇的四分之一左右。但這部分對比我們還可以解釋,一方面電玩市場的確是一個持續高速成長的領域,而雷蛇則是其中領導品牌,而且電玩硬體是必需要時時更新的(鍵盤和滑鼠是耗材、主機得升級⋯⋯)。相對的GoPro則陷入運動相機市場舊有產品已經夠用,新產品又觸及不到更廣大的用戶群,因此營收持續看低的風險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