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過勞死?過勞死,簡而言之,意為過度工作勞累致死。該詞語本屬社會範疇。然而,隨著過勞死在各國的頻繁發生 ,一些國家以法律規範這種現象並加以解決。在日本,過勞死主要是指因工作勞累和壓力,導致固有的心腦血管疾病並致死,或因工作壓力導致精神抑鬱而自殺的現象。

過勞死的詞源
「過勞死」(Karōshi) 一詞,源自日本,最早出現在1988年日本當地一家報紙當中,當時經濟泡沫爆破,日本企業職員承受極大壓力,甚至出現工作中突然猝死的現象,當時有傳媒使用「過勞死」一詞,馬上受到公眾甚至政府的高度關注。甚至據說如有人判定為過勞死,更會獲政府的撫恤金。
現代社會普遍將由於工作上長時問處於緊張狀態以及業務上超重負荷的積累,造成身體原有的心血管疾病惡化,進而導致死亡的現象稱之為過勞死。在紀實攝影師深田志穂的鏡頭下,大家也可感受到日本人的勞累……

環顧亞洲,工人過勞十分普遍,南韓、孟加拉以及日本均有此情況。日本的工時於已發展國家中為最長,由於民眾對過勞死的問題日益關心,1987年起,日本官方開始定期發表相關數據。根據《日本時報》2013年時的報導,越來越多過勞死的家屬開始循法律途徑索償,但不獲賠償的個案也越來越多。在日本,假如過勞被視為死因,死者家屬可以獲得一百萬美元賠償。
過勞死現象產生的原因
過勞死現象的發生與一個國家特有的工作習慣、條件,甚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密切相關。2O世紀的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普遍推崇忠誠和集體認同的價值觀,公司不僅是人們工作的地方,更是家庭的延伸,輔之以現代的工資增長和職務晉升制度,為公司工作等同於為自己工作,員工的自我價值感和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與在公司勤奮工作息息相關。這樣一來,頻繁的自願加班司空見慣,日本的二人平均每天都要自願加班或不計入工作時間無酬加班1.5小時,不願或不敢休帶薪假,以般在日本因過勞死的員工年工作時間都在3000小時以上。按照我國年工作曰250天計算,這些員工每天工作時間為12小時,若在相當壓力之下,日積月累的長時間工作,必將會高頻率的導致過勞死現象的出現。

台灣也有滋生過勞死的文化現象,奉獻、不求索取是社會提倡的價值觀。加上一些公司因勢利導,將此與公司文化和績效獎懲相銜接,迫使員工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和在公司中的地位,不得不承擔更大的工作壓力和更重的工作負擔,經年累月,最終導致過勞死現象的發生。 (相關報導: 月加班188小時!北海道醫事檢驗師過勞自殺,日媒:血汗勞工現象仍普遍 | 更多文章 )


下圖中的照片,是寺西惠美子的丈夫寺西晃,他曾經營一家連鎖餐廳,每天工作12-14小時,持續長達10年,因勞累過度而患上抑鬱症,最終於一個下雪的情人節跳樓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