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A有助於模糊商業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為台灣和美國建立對外關係基礎,同時迴避正式承認的爭議;消費市場的整合可以幫助台灣建立在地的、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擁護者。
台美關係以前是由美國這種硬實力強者所定義。台灣半導體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似乎是這種模式的例外。台灣半導體產業從遊戲玩家最攸關的晶片開始,直到2018年底,英特爾美國的最後一條生產線退出代工業務,顯示台灣在半導體利基市場有多強大。
後來局勢改變,2022年,疫情使供應鏈韌性成為流行用語,挑戰了長期以來強調效率的做法。2021年,半導體成為全球經濟瓶頸,到2022年,隨著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半導體製造確實成為硬實力的組成要素。
儘管台灣在半導體硬體的成就標識著明確道義上的勝利,但這項新獲得的力量實際上主要投向了美國,而不是中國,這是它表面上的威脅。此取向也顯現出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國防的抱怨:台灣軍方似乎更關心能否吸引(或展現)美國的支持,而不是執行其職能目的。
雙向軟實力
美國給予台灣明確化承諾才經過幾年,事實上,即使現在,美國仍可能無法取代台灣對一定門檻以下,所謂灰色地帶攻擊的反應能力,而現在美國要求台灣放棄這些,來為單一災難性情境做好準備,這一切需要高度的信任。
最近台灣政策法允許美國拒絕不符合其支持的不對稱戰略之武器銷售。「施加壓力的朋友才是真的朋友」,兩位軍事學者在對該法案的評論中寫道。儘管態度可能是真誠的,但這仍然是一種尷尬的外交方式。台灣可能沒有太多夥伴選擇,但也不代表美國可以忘記傳統的治國方略。
美國這種違反直覺的軟實力缺乏構成了當前雙邊貿易協定(BTA)談判的背景。2022年台灣出口總額的39%流向中國大陸和香港,此數字與最近的趨勢背道而馳,也讓華府因種種原因感到焦慮。晶片占出口額的主要部分,台積電對美國半導體訂單的一年暫緩期滿後,台灣將迫切需要一個出口替代市場。
同時,BTA還可以為台灣提供機會,以一種對全球經濟秩序干擾較小的方式發展國際「品牌」。除了半導體,台灣在國際上最知名的另一種產品是珍珠奶茶,這個例子為台灣的軟實力發展出一條新道路。
珍珠奶茶最初是加州台灣社區的特色產品,後來成為美國具有次文化吸引力的地區性產品。然而,一般消費品沒有政治含義,一直以來欠缺的是國際貿易,商業關係可以讓利益相關者有代表母國進行非正式發言的立場。BTA有助於模糊商業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為台灣和美國建立對外關係基礎,同時迴避正式承認的爭議;消費市場的整合可以幫助台灣建立在地的、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擁護者。
新的邊界
BTA帶來的持續商業接觸可能會使美國商業文化的某些方面影響到台灣。一個重要子是軟體業,對於美國在硬體產業相對劣勢的抱怨,體認台灣的軟體業處於類似的境地也很重要。理論上,台灣擁有技術人才,但其在製造業的成功造成了軟體人才流失效應。 (相關報導: 金融熱議》成立半年不到,中國新電商Temu打趴亞馬遜、霸佔手機排行第一;美國人的生活,已被中國左右? | 更多文章 )
更糟糕的是,美國國防界竊竊私語暗示著台灣反間諜工作漏洞百出,可能是阻礙兩軍更密切合作的一個因素。雖然晶片仍然是一種理論上的攻擊模式,但大多數更實際的弱點都涉及軟體。此方面最佳的防禦是打造一個蓬勃發展的軟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