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觀點:世界正在形成兩大集團的對抗

烏克蘭戰爭,美國總統拜登在波蘭華沙發表演說,痛批俄羅斯獨裁者普京(AP)

俄烏戰爭戰爭帶來的一大戰略後果是在全球加速促進兩大對抗集團的形成,讓世界重新步入冷戰格局。它的某種帶有標識性的信號,就是最近召開的北約外長會議首次將其亞太伙伴納入,並表示要應對「中國影響力」。

1991年蘇聯東歐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瓦解,普遍把這看作冷戰的結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很大程度上這確是事實。但是在俄羅斯和西方,冷戰只是暫時休止了一個階段,嘗到休克療法苦果的莫斯科並未放棄對西方的戒心,北約四次東擴,不斷蠶食原蘇聯勢力範圍,更是讓俄國和西方的關系變得緊張。這種緊張關系在2014年俄吞並烏克蘭的克裡米亞之後達到高潮,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進行了嚴厲制裁,從而使得冷戰在俄羅斯和西方特別是美國間至少相當程度被復活。

 

中美進入冷戰則是在特朗普當政時期,特朗普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標志著冷站的開啟,隨後雙方圍繞香港和新疆問題的制裁和反制裁以及疫情較量,是冷戰的擴散和深化。拜登繼承了特朗普的抗中政策。華盛頓將中國作為最大競爭對手的戰略定位,美國國內的反中氣氛和中國國內的反美氣氛,兩國在政治制度和人權、科技和供應鏈、地緣政治以及軍事等幾乎所有方面,都處於一種對抗狀態。在這一過程中西方其他國家也被卷入進來,這使得中美冷戰越出了雙邊範圍而變成了某種程度的中國和西方的冷戰。

上述西方和俄羅斯、西方和中國的對抗是分開進行的。俄中面對西方的共同擠壓,近年來雖加強了協調,形成了一種准同盟關系,然而並沒有聯合起來一同抗美。兩國今年在北京冬奧會上發布了聯合聲明,發出了共同抗美的信號,但也僅僅是信號,尚未像美國和歐洲一樣,形成一個緊密陣營。但俄烏戰爭很可能改變這種狀況,將這兩個針對不同對象的冷戰合為一體,在戰後出現以美歐為主的西方集團對陣以中俄為首的反西方集團的新冷戰格局。

迄今為止美英加澳和歐盟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實施的制裁,其範圍和力度已超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事實上雙方不再是冷戰,而是熱戰。盡管美國和北約沒有直接派兵參戰,但從情報支持、軍援特別是現在開始輸送重武器以及國際雇傭兵進入烏克蘭參戰來看,美國和北約早已介入了戰爭,它實際是俄羅斯和整個西方作戰,對此應該沒人會懷疑。

筆者之前說過,美國對俄烏戰爭有兩個目的,一是讓戰事長期化,在戰場上拖垮俄羅斯,至少是通過戰爭極大削耗俄的國力,使俄今後沒有挑戰美國和西方的資本;二是利用中俄的特殊關系,捆綁兩者,逼中國選邊站,以離間中俄,若離間不成,中國在經濟或軍事上援助俄羅斯,則發動盟友,對中國進行二級制裁。就後一個目的而言,中國無論做什麼,都要得罪一方,此乃華盛頓為北京設下的「陷阱」。 (相關報導: 石之瑜觀點:美國為何要在聯合國拿起台灣當武器? 更多文章

美國轉變對華思路

美國借俄烏戰爭將中俄捆綁,反映了美國對華思路的一個轉變。中國是美最主要的對手/敵人,這一點不會因為烏克蘭戰事改變。但在處理中俄孰先孰後的問題上,華盛頓戰略界有三種不同看法。一是認為俄羅斯乃是美當前最大敵人,應先收拾俄,中國的問題可以往後放放;二是認為烏克蘭戰爭雖然重要,可美國的首要任務還是遏制中國,遏中為先;三是認為俄中在當下並不存在孰先孰後,兩者都是美國的主要敵人,要趁此機會將它們一並解決掉。第三種看法實際是要表達,美國有能力同時在歐亞開辟兩個戰場,同俄中這兩個最強大的對手較量,無論冷戰還是熱戰,美國都有實力打敗它們。俄中的經濟加在一起,佔全球兩成,但整個西方的經濟佔全球的比例高達六成,相差懸殊。另外在軍事上,一旦同時對俄中開戰,美國和盟友可以主要用陸軍對付俄羅斯,用海軍對付中國。剩下的還有美國空軍,它的力量更遠超俄中。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