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新冠肺炎納健保」 詹長權提3檢測替代隔離:每日報確診數已無意義

本土疫情嚴峻,如何與病毒共存似已成為國內專家、評論員討論的主旋律。圖為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資料照,柯承惠攝)

國內疫情嚴峻,本土確診個案15日直接衝破1200例,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更坦言「百萬例不是不可能」。針對現行防疫政策,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認為,目標已不再是清零,是否持續召開疫情說明會、公布確診數字都要再考慮,關鍵是政府要和地方合作,告訴人民「怎麼做」。

若單看染疫人數,本土疫情早已遠超去年三級警戒期間,但因考量疫苗接種率及顧及經濟生活,蔡政府在命確定調清零或與病毒共存外,擬定「新台灣模式」,強調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引發不少批評。由於輕症患者大增,指揮中心也宣布「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確保醫療量能穩定。

對此,詹長權在專家防疫論壇中表示,他認為目前的防疫目標不是清零,而是感染越低越好。與過去不同,要不要再看確診數字、再開疫情說明會都要考慮,應多花時間推動大規模接種疫苗,唯有將全體免疫建構完整,才有可能與病毒共存。

詹長權提出,在疫情持續發展的大流行中,與病毒共存的防疫主軸是以「檢測代替隔離」,要同時進行3種檢測。首先,廣泛且持續的滾動式核酸或抗原篩檢;再者,在社區廢水中規律進行新冠病毒核酸監測;第三,在確診者身上取得病毒進行基因定序。

詹長權認為,台灣醫療環境完善,過去將輕重症放在醫學中心負壓病房、重症病房,現應轉變為居家為主,健保署只要將新冠肺炎變成健保給付疾病,從篩檢、治療、住院都有配合模式,就可啟動健保體系,讓確診者在家受到妥善照顧。 (相關報導: 前進烏克蘭》空氣瀰漫腐肉的氣味 記者直擊殺戮戰場:誰還能說烏俄本是同根生? 更多文章

詹長權呼籲,政府每個月應要逐步告訴人民,社會解封、邊際解封將要怎麼做,如醫療、工作、學業等,也應與地方政府合作講清楚,讓人民有所遵循,且在一定風險下安全開放,才有可能與病毒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