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記者觀察:美國是怎麼走到川普這一步的?

美國前總統雷根和現總統川普。(BBC中文網)

想當年,雷根把美國稱作「山巔城」:言為師行為範,舉世景仰。看現在,誰還把川普的美國看作世界榜樣?她怎麼走到的這一步?

乘飛機前往洛杉磯,總有一些似乎微醺的懷舊感。

30多年前,我就是順著這條航線第一次來美國,實現了我少年時的夢想。美國,不管是作為一個地方、還是一種理念,總是讓我充滿想像。

我對美國的癡迷由來已久,西部片,偵探劇,超級英雄漫畫……16歲時,我能隨口引用的美國總統名言超過英國首相。和許多新來美國的人一樣,落地,一種歸屬感油然而生,一種由熟悉衍生出的忠誠。

1980年代的美國名不虛傳,多道高速路、龐大的冰箱、影劇院、快餐店。我喜歡美國的大氣、大膽、張揚。我離開的那個國家(英國)人們好像從小就很宿命,美國夢的動力不僅僅具有誘惑力、而且給人有一種擺脫枷鎖的感覺。

那是1984年,洛杉磯舉辦奧運會。蘇聯抵制意味著美國更容易壟斷獎牌榜。麥當勞推出刮刮卡促銷,如果美國在某個項目中拿獎牌,麥當勞免費提供巨無霸、薯條和可樂。我猜想這個決定應該是在東方陣營宣佈抵制之前做出的。

接連好幾個星期,滿滿卡路里的免費巨無霸陪伴我高呼「USA! USA!」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

那是美國復興的鼎盛時期。擺脫了越戰、水門、伊朗人質事件吃就不散的噩夢,美國證實了自己重生的能力。

1984年的美國,遠遠不是喬治·奧威爾警告的反烏托邦地獄,而是一片充滿了慶祝、樂觀的土地。山姆大叔看起來又很自信了。

對於數以百萬計的人來說,那真是一個「美國又一晨」—雷根連任的競選口號—的時代。

1979年里根競選美國總統
1979年雷根競選美國總統,他身後的口號是:就是現在!

不過,當時的美國並不能稱得上政治和諧,政府還是一如既往的分歧;雷根和尼克松一樣推行南方戰略,利用白人對黑人進取的擔心。

儘管如此,那時的主旋律是「上帝保佑美利堅」,政治遠遠沒有像今天這樣兩極化。

美國在走上坡路,她不像1950年代那樣偏執,不像1960年代那樣懶散,更不像1970年代那樣萎靡。

歷史永遠不是線性的,每一個10年也並不一定都有個性,但是我們仍然可能把1984年以來的這個時期分成幾個明顯的階段。20世紀最後那16年是美國霸權時期,21世紀前16年是一個功能失調、民怨升級、幻想破滅的時期。

這是美國 日漸衰落的時期。

1989年11月15日,柏林人慶祝柏林牆倒塌
1989年11月15日,柏林人慶祝柏林牆倒塌

主宰世界

上一世紀後期,美國佔據了類似於洛杉磯奧運會那樣的主宰地位。雷根要求戈巴契夫拆掉柏林牆後僅僅兩年,柏林牆就轟然倒坍;美國贏了冷戰。隨後出現的新世界秩序中,美國成為單極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

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部隊迅速取得第一次海灣戰爭的勝利,美國總算埋葬了越戰陰魂;克里姆林宮有了改革派領導人葉爾欽,俄國有望實現民主改革;就算在「天安門事件」之後,美國仍然希望經濟上已經走上改革路的中國可能也會效仿(俄國)。

儘管不少人預測日本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系,美國繼續拒絶交出金融、商業領域的大哥地位。索尼成了大公司的群龍首,硅谷則成了高科技產業的領頭羊。 (相關報導: 習近平對川普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 更多文章

柯林頓曾經提出,要打造通往21世紀的橋樑,這個預言成真了。不過,新興的科技巨人比如微軟、蘋果和谷歌才是真正的設計師、工程師。把星條旗插上月球30年後,美國不僅主宰著太空、也主宰著虛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