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全球經濟吹逆風,升息急行軍禍福更難料

通膨抬頭、聯準會升息急行軍,就顧不了經濟成長了;圖為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資料照片,美聯社)

本周美國公布的通膨數字、3月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高達8.5%,未來聯準會的升息將比過去更為「激進」,很可能連續幾次、每次會議都升息2碼。不幸的是這次的升息急行軍碰到全球經濟吹逆風,升息的禍福更難預料。

美國最新的通膨數字為8.5%,是40年來最高的數字,創1981年12月以來新高,不僅超越2月的7.9%,也高於市場預期的8.4%;與此同時,歐洲的通膨亦在惡化中─歐元區已超過6%,英國為7%、創30年來新高,而且其數字都較預期高。

雖然外界樂觀的聲音認為通膨「應該已觸頂」、接著就會下滑,但從趨勢看,尚未出現轉折,而且之前樂觀、視此波通膨為短暫現象、很快下滑的期待,全部都已落空,因此對這種樂觀的看法,不宜「寄望過高」,後續還是要看真實的數字「眼見為憑」。

但40年來最高的通膨數字,已經讓聯準會成為「鷹氣」十足的單位。從1987年葛林斯潘接任聯準會主席以來,對市場友善、動輒以股市為念的聯準會就充滿著「鴿派」氛圍,鷹派聲音屬弱勢、甚至只是點綴而已。

不過,這次面對高通膨、及錯失第一時間撲滅通膨的先機,聯準會全面倒向鷹派,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說 如果認為升息不只1碼「是合適的,我們就會這麼做」,這是較「含蓄」的說法;更直白的是其它聯準會官員的說法與聯準會公布的會議褐皮書顯示:5月將升息2碼,而且一直到年底每次會議都要升息2碼,如果真是這種升息路徑,應該也是近數十年來最「激進」的升息速度。

升息後何時能讓通膨緩和、遏止住通膨再起,尚在未知之數,但這次的升息恐怕已不可能實現許多人期待的「經濟軟著陸」。一來是聯準會錯估形勢,未能掌握先機,在通膨已高達七、八趴之後才開始緊縮,經濟硬著陸的機會遠遠大於軟著陸。二來是聯準會這回運氣實在太差了,在全球經濟都吹逆風、頻傳利空時開始緊縮,更難保經濟穩定。

最傳統的經濟理論說法是:通膨發生是因經濟過熱,因此要緊縮貨幣讓經濟降溫。不過,這次通膨再起,固然與美國政府為了因應新冠疫情,祭出過份龐大的財政政策有關(美國前財長桑默斯的說法),但還有其它重要因素讓物價上漲─如疫情與科技戰導致的供應鏈破壞、貨櫃運輸難題、地緣政治與疫情帶來的晶片荒、減碳引發的「綠色通膨」(以能源價格大漲為主)….,當然,最後還來了「俄烏戰爭」這記回馬槍。

顯然導致通膨高漲的諸多因素中,與「過熱」有關係的是少數,「其它因素」反而是多數。

但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卻是在動蕩中往下走,可以說全球3大經濟板塊今年的成長都出問題;那些引發通膨的因素,其實也同樣引發成長的減損─例如汽車晶片荒,固然是讓汽車價格上漲,但同時也讓汽車產量減少,今年預估會減少800萬台,算在GDP帳上,這就是成長率受損。

特別是俄烏戰爭引發的制裁與各種連鎖效應,歐美的成長率都將因此大幅減少,部份國家(如德國)成長率甚至可能要「至少對半砍」,而中國原本預期的5.5%目標值,在俄烏戰爭後,外界已下修到5%左右,現在再因疫情再起、上海進入大規模封城、全球供應鏈再次受傷,讓外界對其成長更是保守看待。

在這種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都出問題之際,按理應該實施的是寬鬆、刺激、保增長的政策,但因通膨已飆高到目標值(2%)的4倍(8.5%)了,聯準會別無選擇要走升息急行軍之路,不過,這麼一來,對經濟的衝擊就更難掌控與預測。當上世紀80年代聯準會主席伏爾克為了把通膨「擠出」經濟體系,拉高利率就造成經濟衰退,當為殷鑑。 (相關報導: 「台股拉回就是買點,還有機會收復萬八!」群益投信看好科技股,首選五大族群 更多文章

國內各經濟智庫已陸續下修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值,最終是否能維持在4%以上,已漸成問題,俄烏戰爭的後續、中國疫情情勢、能源市場走向等,都會有影響。而國內通膨在3月已上升到3.27%,而且預估物價還會持續上漲,連官方都承認今年的「痛苦指數」(通膨加失業率)可能超過6趴,企業與一般民眾最好都能對這些風險先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