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功,一定要參加一堆社交活動建立人脈嗎?她:別傻了,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如果自己本身不具備實力或價值,再多的飯局或酒局,只是時間與金錢上的浪費。(示意圖/mapo@photoAC)

我們其實不是恐懼社交這件事,而是恐懼做不好社交這件事的自己。

在規劃寫文方式時,我曾在職場部分把社交剔除。為什麼呢? 因為我認為自己非長袖善舞之人,沒有什麼好的經驗可以分享, 不如就不要寫吧。

後來跟一位擅長交際的朋友聊到這方面的困擾後,她說:「我不覺得妳不擅長社交耶,妳太低估自己了。跟很多舌燦蓮花的人比起來,妳的可靠、真誠、有風度在在都是社交必備的條件, 還有,妳持有的社交貨幣(外表、打扮、頭銜、專業)也很有價值啊,若真的要說有什麼缺點,可能就是妳生性太害羞了, 不敢主動表達,深怕出錯,結果讓人誤以為妳很冷漠,說好聽一點是高冷,說難聽一點就是給人不好接近的感覺。」

聽完這段話,我反倒覺得她怎麼這麼厲害,連我生性害羞這件事都看得如此透徹?老實說,為了克服害羞,從初入社會到現在我確實做了很多努力,但有時還是不免露出馬腳。

「社交能力的評判標準不能僅看一個人在公開場合如何滿場飛得像是花蝴蝶,像妳這種互動之後給人任信感,接觸之後發現很有義氣的人,才是搶手貨好嗎?妳忘記我們怎麼好起來的?」

嗯,她這麼一說我倒是回想起來了。

那次我陪一個在商界頗有名氣的朋友去參加一個大型餐會。她的先生臨時不能陪她一起出席,但她跟主辦方訂了兩個人的座位, 雖說是訂,其實這種商業交流的場合座位是要付費的,因為參與的人都頗有來頭,大家表面借吃吃喝喝交際,實際上都是在相互交流商業合作的可能,或結交對自己事業有幫助的人士。

「妳就陪我去吧,當作見見不一樣的世界也好。」於是我就去了,果然,是我完全不熟悉的世界,哈哈哈。

整個場合中我就見著大家很有目的性地交換名片啊,互加微信啊,恭維來恭維去的。所有人都不認識我,朋友便簡介一下,隨後發現我不是商界人士,有些人會禮貌性地聊些不著邊際的話,比如「造型師啊,難怪這麼會打扮」諸如此類的。後來朋友被一群人圍起來了,我就被晾在旁邊吃餐後甜點與品紅酒了。

之後,前文提起的那位擅長交際的朋友出現了,她當時從我朋友被圍起來的圈子裡,用眼角餘光瞄到了我,正好跟無聊的我四目對上,我只好點頭微笑,萬萬沒想到她竟然走過來在我旁邊的座位一屁股坐下,說「妳好,我叫 XXX」然後舉起手上的酒杯暗示我一起碰個杯。相互介紹一番之後,她遞給我一張名片,我們互加微信,她拋下一句「保持聯繫喔」就起身離開去其他小圈圈了。

而成年人都知道那句「保持聯繫」其實是再客套不過的話。很多時候可能還表示「其實可以不用聯繫」,就像改天請你吃飯一樣,那頓飯永遠吃不到。

這點言外之意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因此那晚所發生的事,也就沒怎麼放在心上了。

結果接近年底時,我收到她傳來的微信,問我還記不記得她, 想請我幫忙一件事。原來是她邀請了一位重量級客戶來參加公司的年會,客戶是位中年婦女,她承諾替她打造一切,好風風光光走紅毯。 (相關報導: 常把「抱歉,我這個人講話比較直」掛在嘴上的人,真誠嗎?他打臉:才怪,你只是自私又無能 更多文章

這對我來說是專業本行的事情,我看時間沒問題就答應她了, 當然也談好了價錢。之後我跟她和那位客戶約好一起見面,了解需求,溝通妝髮,並丈量尺寸,我好尋找合適的衣服。前後試裝如果沒空親自去,就會請助理拍照跟我對照細節。活動當天我全程陪客戶上紅毯到晚宴結束,其實就是比照我和藝人合作時那般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