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這種經濟戒嚴,蔡英文還要濫用到幾時?

作者認為,蔡英文政府在「敵中」「反中」「抗中」的意識形態治國政略堅持之下,及時加碼跟進採行「封鎖」「行動禁制」之「經濟社會戒嚴」措施。(資料照,顏麟宇攝)

當全世界主要政府都基於國家經濟及世界市場經濟皆不容被進一步破滅傷害,而必須將剛性「封鎖」「行動禁制」之實質「經濟社會戒嚴」措施予以解封開放,但在臺灣,蔡英文政府卻還在持續加強施行不缀,直令國際社會也同感驚駭。

為Covid-19疫災祭起「經濟社會戒嚴」

為了緊急防抗Covid-19疫災流感危機衝擊,全球主要國家政府幾乎同步祭起,既往六個世紀未曾動用過的「封鎖」「行動禁制」之實質「經濟社會戒嚴」措施,立即肇致全世界2020年經濟發展與個別國家社會成長「全面性大當機」而窒息;因此,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不在短暫「戒嚴」不到二、三個月後,緊急解封開放。

在臺灣,蔡英文政府在「敵中」「反中」「抗中」的意識形態治國政略堅持之下,當然爽利從眾及時加碼跟進採行「封鎖」「行動禁制」之「經濟社會戒嚴」措施,但是由於廣泛多元濫行此項剛性「戒嚴」所能創造的綠色執政黨私利益實在太大,以至於蔡英文政府根本不顧整體經濟社會及民生福祉窒息頹壞的主觀禍患,以及國際社會競相為復正國家及國際市場經濟營運常態而緊急解封開放的客觀現實,仍然還會在臺灣,繼續堅持濫行「經濟社會戒嚴」措施到底。

祇有臺灣竟以行政命令違憲實施

僅行政院一紙行政命令就率爾違憲實施超過三個三個月的「臺灣經濟大戒嚴」,已實質窒息了臺灣經濟社會發展成長,全面挫敗了工商產業經濟運作運行常態;更在防抗Covid-19疫災流感危機衝擊的凜然大纛之下,無限上綱恣意泛用行使「封鎖」「行動禁制」之剛性限令,不但根本窒息臺灣產業經濟與社會民生經濟的常態運作及其實力活力,更藉此嚴重抑制摧毀了臺灣社會言論自由、行動自由、集會遊行自由等憲法保障基本人權,甚至於藉以恣意破毀國家司法體制公正性、法制規範正義理則、國家經濟財政秩序之維護、國家人事行政的倫理秩序,幾乎是藉由此一違憲「戒嚴」的剛性限令,遂行了根本撕毀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之目的。究竟何時,這種根本違憲施行的「臺灣經濟戒嚴」才得以開封解放,正是國內外共所關注的大哉民主政治體制及全體國民福祉問題。但不知道,誰能給出答案。

藉勢藉端趁機利用Covid-19大流感災變的「妨疫抗疫」國家安全大帽子之名,受災國家所緊急採取史無前例的「封鎖」(Lockdown)「行動禁制」(Mobility Curbs)等實質「經濟大戒嚴」措施,但卻因為「政經社會不可承受之重」的經濟發展劇創,都在三個月內解封開禁;臺灣執政當局卻見機心喜地,大張旗鼓地從眾採行這一強烈剛性的「經濟大戒嚴」,趁機迭迭遂行諸多「執政黨私之利」掏空國庫及摧毀國家體制的無理非法,乃至當國際間逐一解封開禁「經濟戒嚴」措施之際,臺灣還會繼續堅持不鬆手。 (相關報導: 「觀光業要復甦,2023年前難了!」…國旅救市?實情是北市住房率只剩2成 更多文章

大大迥異於既往的「政治戒嚴」「軍事戒嚴」

在全世界經濟發展經驗中,臺灣是不乏「戒嚴」經驗的社會。第一次「戒嚴」是由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布1987年7月15日解除該戒嚴令止,共持續38年56天,在國際間應該算得是實施「戒嚴」時間最長國家之一。但這次以防疫抗疫為名,沒有發布戒嚴令卻有絕對實質施行戒嚴事實的「戒嚴」,對國家經濟社會的破毀挫害更是既深遠且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