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議員梁為超總質詢時指出,桃園市政府推動埤塘光電政策,目前埤塘發電有2種作法,桃園農田水利會採浮動型,設置於埤塘的20%;石門農田水利會採高架式。兩種方式都要持續做環境監測,建議市府利用多元方式進行,畢竟在陂塘上「種電」的發電總量也不是很多,卻帶來生態的浩劫。
梁為超指出,浮動式發電在國外大部分用在大型湖泊、水庫上,使用埤塘的比例大概是10%或20%,桃園農田水利會埤塘光電覆蓋面積達到50、60%,覆蓋面積過大,陽光難以照射水底,水質恐受影響。
「支持綠能發電,但可透過自然方式」梁為超說,如果被覆蓋了50、60%,不相信水質會是好的。桃園被譽為千塘之鄉,若埤塘都拿去種電,那還有幾口埤塘呢?尤其綠電是未來的趨勢,埤塘發電設置對於環保、生態影響可能會很大,特別是光電埤塘造成優養化的可能,都要持續做環境監測。
水質優養化及景觀衝擊 需長期監測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光電埤塘計畫是由經濟部能源局主辦,對於是否造成水質優養化及景觀衝擊,能源局要求業者進行監測,市府也會要求廠商提出相關監測報告。 (相關報導: 桃園客家局長遭趕出議場、怒稱「客家人被欺負」 議員:態度變族群問題 | 更多文章 )
鄭文燦強調,目前能源局規劃桃園市內以166口埤塘為設置上限,暫時沒有擴大計畫,而就目前正在推動的17口埤塘,市府也會站在保護景觀及生態的立場做好監督,兼顧綠能發電與生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