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性仁觀點:三民主義新時代發展的體認與詮釋

大膽島上山壁的大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心戰牆看版。(資料照,軍聞社)

三民主義在台已有百年有餘,其理論與內涵對於台灣具有重大的指導與實踐意義,然而時至今日有其理論的檢討及內容上增修調整之必要,故三民主義新時代發展的檢討與省思殊值探討。民族主義以反帝國主義為主要內容;民權主義是以人民民主為主要內容;民生主義是以耕者有其田為主要內容。

無疑地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美中關係、台美關係及兩岸關係都發生重大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民心,特別是國家認同、政治認同與國族意識符號都發生了改變,隨著世代間的更迭,中山思想無論是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權能區分、國家認同乃至國土疆域、基本國策等重要內涵,都已發生根本的改變、蘊含著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及民生主義各個方面的變化,時代變了,觀念變了,三民主義的理論也不得不改變。

孫中山先生在百年前提出一整套的建國計劃和治國方略,並落實為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施政藍圖。迄今為止,這套理論架構幾乎已少有人提及,就實際的憲政體制運作雖仍在臺澎金馬地區。但若從發展歷程看來,其實質內涵早已產生了重大的變化。

一、民族主義方面

民族主義強調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民族意識與民族精神,特別民族主義在爭取自由上,在兩岸關係的實際發展上大陸當局因最常使用民族主義,常以中國夢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論述,致使台灣越來越少談論民族主義。甚至民族主義變相成為台獨主義及民粹主義扇動情緒的工具,所謂的抗中保台就是民族主義的變相結果。

孫中山在民族主義認知中認為大凡一個國家所以能夠強盛的原故,起初的時候都是由武力的發展,繼之以種種文化的發揚,便成功,非常強調中華民族固有的道德和智能。他認為,因為我們民族的道德高尚,故國家雖亡,民族還存在,並且有力量能夠同化外來民族。要復興中華民族的地位,窮本極源,“除了大家聯合起來做成一個國族團體以外,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先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後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圖恢復。他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價值觀,不是為封建制度所專有的,應該對之加以改進,作出新解釋,賦予其以新的時代內涵。他提倡確立忠於國家、忠於人民的新道德,認為無道德便不能革命,人人不具有好人格便不能造成一個好國家,革命黨人要具備知恥、重厚、耿介、必信,不求做大官、隻想做大事等好的品質。

二、民權主義方面

民主是台灣社會最大的資產,強調平等原則和法治的根基,五權相互合作期望建立萬能政府;然而’當代台灣出現最大的問題包括憲政共識無法建立,使民權主義根基不穩,更無法樹立憲政秩序與落實法治規範,使民權主義力行民主的台灣,這些年來民權主義發展產生偏差。 (相關報導: 朱立倫批低薪、缺工、缺才 民進黨回擊國民黨杯葛議事、漠視民意 更多文章

中國決定採用民權制度,一則為順應世 界之潮流,二則為縮短國內之戰爭。因為自古以來,有大志之人多想做皇帝,如劉邦見秦皇出外,便曰:「大丈夫 當如是也」。項羽亦曰:「彼可取而代也」。此等野心家 代代不絕。我現在講民權主義,便要大家明白民權究竟是 什麼意思?如果不明白這個意思,想做皇帝的心理便永遠 不能消滅。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來同志就要 打同志,二來本國人更要打本國人。全國長年相爭相打, 人民的禍害便沒有止境。我從前因為要免去這種禍害,所 以發起革命的時候,便主張民權,決心建立一個共和國。 共和國家成立以後是用誰來做皇帝呢?是用人民來做皇 帝,用四萬萬人來做皇帝。照這樣辦法,便免得大家相爭,便可以減少中國的戰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