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總統萊希訪華:中國能避免被視為「反西方聯盟」的一員嗎?

中伊關係。2023年2月,伊朗總統萊希訪問北京,與習近平進行會談。(美聯社)

2月14日,伊朗總統萊希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

這次訪問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主要有三重背景:伊朗與中國長期保持較好的雙邊關係,在2021年簽署了長達25年的超長期協議;習近平去年底訪問沙烏地,後者為伊朗在海灣地區的「宿敵」,伊朗官方此後曾公開表示不滿;俄烏爆發戰爭,伊核協議破裂,中伊兩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急轉直下,中國在經貿、科技領域與美國摩擦不斷,西方觀察者形成一種印象,「俄-中-伊朗」在加速形成一個與西方為敵的聯盟。

過去幾個月來,從G20到中東之行,再到與各國領袖頻繁會談,中國似乎在外交策略做出一些調整,試圖更平衡,而避免被視為對抗西方的聯盟成員。

這種變化會給中國利益,乃至世界局勢帶來哪些影響?BBC中文梳理了近期相關外交動態和專家觀點。

擔憂

「西方國家需要密切監測俄羅斯、伊朗和中國之間的互動。」美國蘭德公司高級國際防務研究員蒂莫西·希斯稱,俄羅斯在戰場上受到挫敗,伊朗國內爆發抗議活動,中國的經濟也在日漸衰弱,「他們很有可能會越來越有動力去合作和相互協助。」

在類似的擔憂之下,習近平和萊希會談時提到「相互支持,團結協作」,這句話被國際媒體頻頻提及。

在川普普任內,美國與中國開打貿易戰和科技戰,中美關係惡化;川普普解除與伊朗的核協議,對伊制裁再生效,拜登上台後,美國與中國和伊朗的關係並未發生變化,甚至在俄烏戰爭後還進一步惡化;這使得中國和伊朗,有更多原因加強雙邊的關係,這種意願的結晶就是兩國於2021年簽訂的25年長期合約。

俄烏戰爭開始後,俄羅斯和伊朗在軍事上的合作越發密切,伊朗被指成了俄羅斯的軍火提供商。中國在戰爭初期避免譴責俄羅斯,但強調中國不會遵從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這使西方觀察者形成一種印象,「俄-中-伊朗」在加速形成一個與西方為敵的聯盟。

中國也有自己的擔憂。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分析師李子謙(Chim Lee)向BBC中文表示,疫情期間,習近平迴避與各國領導人面對面會談,在外交上這是有代價的。與此同時,美國並未停下外交出訪,再加上烏克蘭戰爭的爆發,都有助於西方國家在安全、技術競爭和人權問題上加強共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擔心美國將建立一個國際聯盟,共同對華施壓。

平衡中東諸強

伊朗此次訪問前,剛剛因為習近平的沙烏地之行,與中國鬧得不太愉快。

2022年12月,習近平訪問沙烏地阿拉伯,還與一眾阿拉伯國家舉行峰會,簽署合作協議,行程的高規格和高密度,傳達了一個強勁的信息——中國和沙烏地,乃至整個阿拉伯地區的關係,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但是海灣的另一邊,是沙烏地的宿敵伊朗。在中東紛亂的局勢中,沙烏地和伊朗,經常被比喻為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兩強對峙,劃分陣營,經常在代理人戰爭中扮演幕後角色。更有意思的是,沙烏地和伊朗,放在全球局勢之中,背後又站著另外兩個強國的身影——美國和俄羅斯。

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和伊朗維持著更為緊密的雙邊關係。 (相關報導: 端沛小隊長走了......泰國岩洞生還者魂斷英倫,沒能等到奇蹟營救五週年 更多文章

中國想展現領導力,就必須小心翼翼地同時處理好與沙烏地和伊朗這對中東宿敵的關係,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立,還要追求自身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