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看中美對抗的無限上綱

中美大戰已經從貿易漫延到包括文化領域。2020年7月15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宣布,將對華為特定職員祭出簽證限制措施(AP)

在美國11月3日總統大選前,川普打「反中牌」,已從貿易戰開始一路下來,打到外交戰、科技戰、安全戰,現在更無限上綱至文化戰和教育戰。

9月9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歐塔加斯(Morgan Ortagus)宣稱,根據川普總統今(2020)年5月29日公告的一項行政命令,美國已撤銷了1,000多名大陸學生或研究人員的赴美簽證。川普在該項命令中表示:「一些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公民竊取了智慧財產權,幫助中國實現了軍事現代化。」與此同時,美國國土安全部(DHS)代理部長沃爾夫(Chad Wolf)強調,這項行動是為了因應中共的持續威脅,因為中共「充分利用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國力,拒絕西方自由民主,不斷以威權形象來重塑世界秩序。」

美國許多大學,留學生占入學學生的15%以上,而中國留學生更占各國留學生的1/3。因此,部分大學對川普的行動不以為然,並力挺中國留學生。這些力挺不完全基於文化交流的考量,更多是經濟因素。眾所周知,中國留學生是許多美國大學的主要經濟來源。2018年到2019年,有近37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就讀。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8年外國留學生在美國所繳交的學費,以及其它包括生活費和書籍費在內等支出,總計約447億美元,其中大陸留學生就占了1/3,接近150億美元。

僅管國務院聲稱,這一波被撤銷簽證的中國學生和研究學者,比例上只是一小部分,但已足夠引起華人學界恐慌,有人形容這是2020年版的《排華法案》再現。1882年5月6日,美國總統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簽署生效的《排華法案》,禁止華人移民進入美國,是美國史上第一部針對特定族裔移民的歧視法案,直到1943年12日17日才被廢除。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法案的對象並未包含留學生。

教育只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8月13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宣布要將座落於華盛頓特區的「孔子學院美國中心」(CIUS),指定為中共的「外國使團」。國務院官員說明,此舉並不是要關閉該中心,而是必須向國務院報告包括雇員、經費、業務,以及課程資料等作業內容,讓外界清楚其本質,以確保透明度。

美國認為,孔子學院受到中共政府資助,是北京全球影響力布局和宣傳機器的一部分;龐畢歐指控中共利用美國的開放性,在美國實施大規模且資金充足的宣傳活動,並擴大其影響力。龐畢歐指出,美國政府希望確保美國學生學到的是「不受中國共產黨及其代理人操作下的中文和中國文化。」

孔子學院。(美聯社)
孔子學院成為中美交鋒的戰場。(美聯社)

美國第一家孔子學院是2004年在馬里蘭大學成立的,之後發展迅速;據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表示,目前全美國約有75所孔子學院,其中65所在大學積極運作,其餘則是獨立運作;附屬在大學孔子學院之下則有500間孔子學堂。 (相關報導: 烏凌翔觀點:美國打壓中國的戰略,藏在「財富全球500強」榜單內 更多文章

中共目前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共有540所孔子學院,以及在中小學運作的1,154個孔子學堂。孔子學院在推廣中文的同時,還開設了一些文化課程,像是書法、烹飪、太極拳等。它們也贊助教育交流,並舉辦公共活動及專題講座。表面上,孔子學院是一個「非營利教育機構」;但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舉行的一次會議中,即明確指出:孔子學院「要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服務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要「使之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見,中共在全球廣設孔子學院的目的,除了直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外,還意圖運用現代科技來從事國際宣傳,也就是要推動「文化外交」。所謂「文化外交」,根據美國學者奈伊(Joseph S. Nye)的說法,其實就是一種「軟實力」(soft power)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