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下10年移工身份改當攝影師 Joan Pabona想告訴移工「勇敢改變」

One-Forty於松菸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特別邀請移工攝影師Joan Pabona來台展示其作品,這也是她首場海外展覽。(蘇曉凡攝)

2018年底,台灣移工人數突破70萬關口,也就是說,這片土地上,每34人之中便有1名移工,也許你我都感受不出來,竟是如此龐大數量,因為很多時候,移工的臉孔總是被匆匆掃過我們眼中。在台灣,有大大小小聲援移工全力的組織,而其中,One-Forty是那唯一靠著培力移工的團體,他們努力讓移工靠著自身力量被這個世界看見。

這股期待,也成為One-Forty此次舉辦「轉機台灣」年度展覽的主要動力,這次展覽被設計成一趟旅程,隨著移工從家鄉來到台灣,來到之後,被這塊土地啟發而展現的活力。「移工」是一個統稱,也像是在他們身上,扒也扒不掉的標籤,而展區裡頭的各式各樣創作作品,服飾、文學、裝置藝術等等,都像是他們奮力喊出「自己是誰」的渴望。

20191027-One-Forty於松菸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蘇曉凡攝)
One-Forty於松菸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其中也展出印尼移工來台之前,每個人所準備的行囊,有人戴上一整盒印尼泡麵,有人什麼都沒帶。(蘇曉凡攝)

移工攝影師Joan Pabona 首次海外展覽獻台灣

有個模範,才知道路要往哪走,這也是One-Forty特地邀請移工攝影師Joan Pabona來台展覽的盛情之處。

來自菲律賓的Joan Pabona,從事在海外從事幫傭將近10年,新加坡4年、香港5年多。大學早懷抱攝影興趣,卻是到了香港後,才參加Lensational組織學習攝影。Joan Pabona感受到的香港是擁擠、忙碌,不那麼有趣的地方,只有拿起相機,對她來說才是輕鬆的一刻,漸漸地,也從這找回身為移工之外的自我價值。

攝影作品Sacrifice獲《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第2名

那天,Joan Pabona正在8樓的香港雇主家擦窗戶,往外一看,烈日下有1名女工整理安全網,同樣身為1名勞工,「我能理解這些人犧牲了什麼」Joan Pabona於是立刻拿起相機紀錄那畫面,命名為Sacrifice。

20191027-One-Forty於松菸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蘇曉凡攝)
One-Forty於松菸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特地邀請移工攝影師Joan Pabona來台展出其作品,背後即是Joan Pabona獲獎的攝影作品「Sacrifice」。(蘇曉凡攝)

「Sacrifice」獲得2018年《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第2名,好似從那時開始,「移工」這個群體被開了一道窗,透進光,Joan Pabona說有了攝影師的身份之後,移工被給予的「刻板印象」沒這麼深了,「是對自己而言?還是對所有移工來說呢?」Joan Pabona的答案是「所有移工」。

對Joan Pabona來說,拍照有時為了自己,有時為了移工,也或許為了誰從來不是最重要的事,最令她感受力量的是,終於抓住一個發聲的工具,Joan Pabona說移工是被缺乏關注,很多地方的傭工甚至被虐待,Joan Pabona自己在新加坡幫傭時,則曾經歷過兩年從沒有休過1天假,而攝影有機會把移工們的故事顯現於前。 (相關報導: 移工悲歌》「被強暴還必須拿身體換食物」摩洛哥婦女來到西班牙地獄,受困充斥性侵與虐待的草莓園 更多文章

最愛作品Quarter of love 表達對兒子的思念

身為移工,感受一直都很多,等到終於能說的時候,流露的方式就會是一股傾瀉,Joan Pabona的照片也有這種魅力,就連作品所附文字都同樣充斥情緒張力,多數有關離鄉、家人、移工身份不被尊重的無助,就像那幅「Quarter of love」,那是Joan Pabona自己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幾近空白畫面,僅右上方露出一小角父子並行的畫面,生命旅途中,身為移工的Joan Pabona,被迫與家人分離,相處時間少成的樣子,就如同Quarter of love。

20191027-One-Forty於松菸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蘇曉凡攝)
移工攝影師Joan Pabona自己最喜歡的攝影作品「Quarter of love」。(蘇曉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