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綠能無法解決台灣能源問題!童子賢直指再生能源痛點,認為新核能才是解方

圖/《財訊》雙週刊

根據《財訊》報導,全球正迎向綠能轉型的浪頭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若不能將核能列為綠能,綠能永遠只是輔助角色,ESG的目標也都將淪為口號。

《財訊》報導指出,50年前,全球爆發第1次石油危機,石油飆漲衝擊全球經濟。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石油雖仍是最重要的能源,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未來能源領域若能創造新財富,一定是新能源新科技。惟面對全球綠能發展,他抱著「7分期望帶3分悲觀」的態度,坦言挑戰非常大,目前只能期待核能上的技術突破,才能真正做到「大量、廉價、穩定」的電力供應,而且不會排碳。

童子賢提醒,他對《財訊》表示,近兩年矽谷新創事業中最吸金的項目之一,就是包含核融合研究的新創公司,這是一場能源科技中的尋寶過程,上看4兆美元的發電產業,若是核融合技術成功就成為人類文明的終極聖杯,而且「得聖杯者得天下」。他建議台灣應與全球一致,重新探討核能發電的可行性,「除非核能也被視為綠能,否則綠能前途將蒙上陰影。」以下為專訪紀要:

趨勢 新能源新科技才能創造財富

問:1973年全球發生第1次石油危機,至今已50年,如何看待石油在能源市場的影響性?

答:我認為當前不會有石油危機,雖然2022年5月因為俄烏戰爭使得石油漲價到每桶120美元,但曇花一現隨即跌回每桶80美元。回顧1973年第1次、1990年代第3次石油危機之間,是石油的黃金年代,那時石油從1桶3美元漲到50美元,使得產油國成暴發戶。相較起來,後面30年物價都持續上漲,但是石油卻漲得不多;21世紀油價算是低迷,產油國家財富都相對縮水。

20世紀石油危機年代,石油占比曾達到全球GDP的10%以上,油價暴漲造成很多國家經濟衰退。但目前全球1天消費9300萬桶石油,以WTI西德州原油價格1桶80美元換算,1年的石油產值約在2.8兆美元,占聯合國統計全球的GDP 88兆美元占比不過3.2%左右,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我認為真正的因素是,近30年來全球財富有了新的模式,這是一種典範轉移。高科技的微軟、谷歌、蘋果、特斯拉、亞馬遜、阿里巴巴、抖音,這些科技公司獲利豐厚,但是都與石油及其副產品沒有直接關係。未來能源領域若能創造新財富,一定是新能源新科技,而不是靠原始挖礦挖石油的方式致富。

問:全球淨零碳排帶動新能源如綠能需求,究竟可行性與挑戰有多大?

答:綠能希望「有能源,但不排碳」是一種完美期待,卻可大膽猜想目標是很難達成,而且成本甚高,前途帶著3分黯淡悲觀。如此批評綠能前途好像唱反調,但我們需要冷靜的實事求是。 (相關報導: 3年後台灣沒核電,世界卻有新技術上路:「小型核電廠」與傳統核能有何差別? 更多文章

有一點必須理解,暖化危機是全球共同面對的議題,但是像台灣、新加坡、荷蘭這樣領土狹小的國家會面對更多困難,因為發展綠能需要更廣大的國土,才比較容易達成目標。以台大森林所與農委會的「種樹救環境」資料試算,台灣當前的生活與工業生產碳排放量,需要6.5個台灣面積來種樹才能夠平衡,根本是不可能任務。發展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其實也需要很大的國土面積,更不要講太陽能板的「種電」其實遮住農田是會牴觸糧食生產,潛在著糧食生產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