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施威全專欄:改變桌球規則,就改變國際賽局

奧運的桌球項目已經經過不少的規則更變。圖為東京奧運台灣選手林昀儒(左)、鄭怡靜擊敗南韓對手。(資料照,美聯社)

「打不贏,就改變規則」,國際賽事中不罕見。冬季奧運的跳台滑雪,是北歐、東歐國家的強項,但日本歷年總獎牌數僅次於奧地利、芬蘭、挪威與德國,對西方各國頗具威脅。

日本選手優勢在於輕盈的體型,實驗顯示,選手每增加1公斤,跳躍距離就少了2.5公尺。體重會影響成績,所以在2002年冬奧時,超過22%的滑雪選手,體脂肪值低於健康標準;為了奪牌,拼命減重,甚至患厭食症,在歐洲國家常聽聞。

若減不了重量,就減少對手滑雪板的長度,滑雪板縮短,在空中飛躍的距離就縮小。2004年開始的賽事新規則,以體脂肪指數為基礎,滑雪板最大長度不能超過選手身高的146%,而且體脂肪不能低於18.5。競賽規則的改變,擺明了日本選手只能用較短的滑雪板,他們原本的身材優勢,成為劣勢。

乒乓球變大縮窄中外技術差距

改變規則,以改變競賽的結果,在桌球更常見。最明顯的例子,2010年國際桌總對奧運桌球比賽進行裁員改革,每支代表隊只能派兩名選手參加單打比賽,第三名選手只能在團體比賽中出場。

這規則衝著中國代表隊而來,2008年奧運男子單打與女子單打,金銀銅全都歸於中國隊,新規則之下,中國選手包攬金銀銅牌的現象成為歷史,中國再如何厲害,頂多只能包辦金銀牌,銅牌讓與他國。

桌球男子單打金牌馬龍(中)、銀牌張繼科(左)、銅牌水谷隼(右)。(美聯社)
里約奧運桌球男子單打金牌中國馬龍(中)、銀牌中國張繼科(左)、銅牌日本水谷隼(右)。奧運桌球賽參賽規則改變,讓中國難以包辦金銀銅牌。(資料照,美聯社)

規則改變,讓中國不能獨霸桌壇,有利於他國奪牌,正也是中國桌球協會想做的事。桌球若只是中國的天下,少了其他國家較勁,可看性、觀賞度大減,不利於吸引電視觀眾,桌球將在世界體壇邊緣化。唯有桌球找回西方觀眾,中國在桌壇的榮耀,才能為世界所關注。

2000年桌球規則有歷史性改變──乒乓球變大了,直徑由3.8公分增大為4公分。增大的球,飛行速度降了13%,旋轉減弱了24%,彈力也降低,球變得容易打中,球路也少了些刁鑽古怪,一往一來的板數增加。大乒乓球減低亞洲球員較靈活敏捷的先天優勢,縮窄中國隊和外國的技術差距。

2014年更進一步,原本容允誤差在3.95至4.05公分的直徑,上調到4至4.06公分,現在市面上符合標準規格的球都標示為40+。40+不是衣服尺碼的標記,而是第二次擴大的新桌球。

球變大非西方陰諜而是中國人搞的

球變大,不少中國選手受到衝擊,連續在世界桌球錦標賽與世界杯5度拿下單打冠軍的張繼科,他強在左右開弓,攻擊性強,旋轉強烈,但改換新球之後,攻擊威脅性減弱了。

馬龍曾在奧運拿過4面金牌,在世界級比賽共拿下25面金牌,他就曾公開表示,大球導致他失誤過多。曾經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許昕,迥異於多數選手拿的橫板球拍,他打直板,擅長在前三板發動快攻,球加大以後,減低了他的快速俐落。

女子選手方面,丁寧擁有21項世界冠軍,大球不利於她發球的旋轉威力,成績曾大幅衰退。丁寧表示,歐洲女子選手的力量比亞洲女子大,力道差別很明顯,大球較重較硬,對於力量大的選手,她們的回球會更重。丁寧認為,匈牙利選手波塔是典型的力量型打法,雖然世界排名比較低,但因為得利於大球,所以在世界盃曾經4∶0完勝香港的李皓晴。

中國桌球女將丁寧戰勝隊友李曉霞,奪金後激動吶喊。(美聯社)
中國桌球女將丁寧在里約奧運奪金,她曾批評大球不利於她發球的旋轉威力。(資料照,美聯社)

球變大,不利東方選手既有的打法,但這項改變不是西方人的陰謀,真正推手是曾任中國乒乓球協會主席、在1995至1999年擔任國際桌聯主席的徐寅生。推動球增大的過程中,中國球廠配合徐寅生的要求,生產新球、做實驗,第一批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新球就是紅雙喜集團的球。

球拍貼海綿讓日本稱霸世界

從19世紀英國人開始打桌球開始,球拍與球其實一直在變,球具的演化,也促成各國實力的消長。桌球一開始是拿書本在桌上打高爾夫球,後來才用木板當球拍,20世紀初,開始有人在球拍上貼羊皮,增加點球拍的控球穩定性。木板與羊皮拍的桌球時代,打球就是直來直往,擊在球桌與板子上,聲響乒乒乓乓。

日本在1950年代,開始在球拍上貼了海綿,從此球路千變萬化,球可以強力旋轉,切球、抽球和各式側旋,讓直來直往的西方選手不知如何打。日本的優勢一直保持到1970年代,1969年是日本最後一次在世界錦標賽得到女子單人冠軍;1979年,日本最後一次在世界錦標賽得到男子單人冠軍,此後球壇多是中國人的天下。

改變規則,就改變了賽局,小小乒乓球,是國際角力的例證。 (相關報導: 葉日武觀點:東奧的另類省思─運動員職業化?行不通的! 更多文章

*作者為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