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維觀點:當Google遇上ChatGPT——從語言理解的心理面向看AI對話機器人的影響

OpenAI公司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AlphaGo之後,最受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美聯社)

2022年的世界雖然因為烏俄戰爭與疫情重啟而顯為動盪不安,但筆者認為11月30日那天OpenAI對話機器人ChatGPT的橫空出世,卻應該被視為影響更為深遠的科技大事。因為在那之前,只有如鋼鐵人那樣的科幻電影情節中,才會有個機器人彷彿可以幾乎聽懂任何問題來回應主角的提問,而如今短短兩個月過去,全世界已經有超過一億人註冊成為ChatGPT的用戶,想要展開屬於自己與AI的神奇之旅。

可以威脅到Google的AI機器人

在跨文化與語言的使用者中,前一次能有類似如此快速征服人心的體驗恐怕只能屬於在1997年建立的Google搜尋引擎:只要在搜尋框中鍵入幾個關鍵字就能在茫茫網海中找到所想要的網頁。筆者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那只有個小小文字框的Google首頁時,心中唯一的想法是「這傢伙是在開玩笑吧?」但是現在這個小小的框已經是我們看見整個網路世界最常開啟進入的任意門。

而這次的ChatGPT已經不是只有找到資料,還可以將這些搜尋到的資料作通順的整理,用接近人類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事實上,她不只能回答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也可以就開放式的問題提供意見,又或是編故事、寫詩詞、抓重點、問判決、草擬文案企劃、轉換表格或甚至寫程式debug等等,幾乎只要能透過文字表達的幾乎無所不能(好吧,他的閒聊功能的確有些無趣)。這樣的文字處理能力讓一些本來可能需要花幾個小時的資料整理工作幾乎在一瞬間就可以有個相當不錯的初稿。難怪這次連Google都將ChatGPT列為紅色警戒,擔心過去20多年來獨霸的網路廣告業務很快就會受到影響[1],加快其引入AI服務的規劃[2]。筆者相信Goggle與Miscroft/OpenAI的這場AI大戰一定會非常精彩,也標示著網路新世代的來到。

但是以上將搜尋引擎與對話機器人相對比的方式,並不只是商業市場的競爭或科技能力的展現,其實很核心的連結到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層面。因此本文盡量不會再重複太多網路上已經有的從技術、商業、教育、社會等面向討論ChatGPT的內容,而是會先從人類自然語言的獨特性開始,說明ChatGPT成功的原因其實與Google類似。並且從字詞、訊息、意見、知識與洞見這五層的「語言理解」架構來看ChatGPT所產生的文字與使用者的心理互動,說明在哪些方面將對人類未來生活有所影響以及可能的注意方向。

從特定功能到通用的AI:自然語言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以上與ChatGPT的對比不是用2016年AlphaGo戰勝人類圍棋冠軍的事件來比較?的確,那當然也是件足以載入史冊重要的大事。但是如同目前絕大多數AI的應用,AlphaGo畢竟僅限於圍棋這個特定範圍,如果對圍棋沒有興趣接觸的人就不見得受到影響。事實上,稍微了解AI技術的人也知道,對於這種「範圍可以界定清楚並有可驗證之最佳解方的任務」,AI贏過人類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恐怕不再會有例外。

但是ChatGPT這個對話式的AI模型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影響力,主要是因為她比以前所有的AI模型更有效的掌握自然語言(文字)在表達方式與其相關內容的平衡。人類文化中,語言文字有個非常重要的特色:他們一定都是由有限的基本單位(如音節、文字或字母)所組成,只需有些原則性的連接方式(也就文法),就可以類似積木一般豐富地表達幾乎人類思想範圍內的各種事物或感受,是最接近人類大腦思想的表徵(representation)方式,也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3]。雖然生活中仍有些是我們難以用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緒或是鍵,但是透過語言文字巧妙的運用,還是可以有引發「共感」的能力 (例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這種類比方式),將本來難以言喻的感受傳達給遙遠或未來的另一位讀者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