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報告總是講不好?善用8個說話技巧「訓練穩健台風」,抓住台下聽眾注意力

上台報告總是緊張到講不好?掌握8大要點,讓台下聽眾專心聽你說話。(示意圖/取自pakutaso)

「說話時,抓住聽眾注意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從開始教學以來,我就一直在觀察,真正能夠抓住人心的聲音,應該具備什麼特質。

你有沒有注意到,有一些人說話的聲音很好聽,會讓你很想繼續聽下去;但有一些人明明聲音也很悅耳,你卻一直很想逃走。有一些人的聲音沙啞,並不好聽,理應會很不耐聽,卻能一直吸引你,讓你不知不覺就認真聆聽。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差異呢?

「讓人聽不下去的說話方式」

1.講了很久卻沒講到重點—令人失去耐心

2.語氣太沉悶—沒感覺就聽不下去

3.缺乏肯定的語氣—無法說服別人繼續聆聽

4.內容太深奧難懂或專有名詞太多—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和疲勞

5.過快的語速—精神轟炸,疲勞感太高

6.態度輕浮或高傲—感覺不到講者在聽眾身上的用心,讓人不想聽

「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說話方式」

1.講者說話幽默風趣

2.精準的比喻讓人很有感

3.內容分段令人很好理解

4.講者的個人魅力很強

5.令人舒服的語速和語調

6.態度真誠

就在我蒐集這些說話加分與扣分要素的過程中,我發現可以歸納出兩個大方向,就是「連結強度」與「消耗多寡」。

連結與消耗的影響

第一個方向,是聽眾與講者之間的「連結」,決定了聽眾主動參與的程度。正向的連結,通常來自聽眾本身對主題的興趣;不過在聆聽過程中對講者產生的喜歡、尊敬、好奇,甚至敬畏崇拜的心情,也會讓聽眾以更主動的態度聆聽,想要多去了解講者想說些什麼。主動的態度,不僅專注力強,也會讓聆聽者有更多的創造力,一邊聽、一邊去思考這些內容與自己的關聯,留在記憶裡的時間就比較長。

簡單來說,講者本身表達的態度,是會對連結的強度造成影響的。如果聽眾本來對主題很感興趣,但講者說話的態度很差,可能會讓聽眾開始產生不好的感受,變得不想聽他說話,聆聽的態度轉為被動,並因此失去連結。

第二個方向,是聆聽過程中感受到「消耗」的多寡。當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多多少少會消耗腦力、精神去理解。如果消耗的程度太高,會讓我們的大腦無法負擔,於是將大部分的內容右耳進左耳出,這樣傳達的效率就會很差了。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也有很多充滿「消耗」的聆聽體驗,像是一場會議中,報告者一口氣想要講太多內容時,會造成聽者大腦的負擔,對資訊消化不良。這時你會看到與會者的眼神開始渙散,或是分心做些其他的事情,這就是消耗太大帶來的影響。

「提高連結、降低消耗」,就是我們在說話時要注意的兩大目標,也就是讓聽眾感到有興趣,主動聆聽,並且能夠在聽眾聆聽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疲乏。

說話能夠考慮的層面是很多元的,例如聲音的表達意圖、說話的架構、用詞,或是其他視覺輔助等等。如果能夠在更多表達的層面上,都做到「提高連結、降低消耗」,就能讓不同層面的正向效果互相加乘,讓表達更有效率。

加強連結的方法

1.第一印象

打理好自己的外在形象,讓人覺得有備而來。這會給人一種受到重視的感覺,所以別忽略外在形象的影響力,因為這能讓人感受到你的用心。當別人覺得你把他們放在心上,他們才會把你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