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情侶、夫妻在一起久了,就會忘了禮貌和尊重是很基本的事情。當你的伴侶問你「吃過飯了嗎?」、「要喝一杯咖啡嗎?」,你可能就會因為覺得彼此很親密對對方隨便一點也沒關係,就回答「吃了」、「不用」,而不是像我們對外人一樣說:「謝謝,不過不用了。」、「我已經吃飽了⋯⋯謝謝你的招待!」。
伴侶既不是父母也不是手足
一旦變成了夫妻間的對話,卻有很多人會忘記這個基本道理。因為大家會把對方想成是「家人」,會天真的覺得「對方是家人,說話草率一點沒關係」。夫妻兩人都有各自的父母與手足等「家人」,也有許多人會對家人撒嬌或依賴。
可能有人會深刻地認為:「對方很愛我,會包容我。就算什麼都不說,也能理解我。就算做些過分的事,也不會這麼簡單就捨棄我。」(當然也會有人說這是「安心感」或「安穩」)。
「我的襪子在哪裡?」、「飯還沒煮好嗎?」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種經驗,一般絕不會對他人說這種沒禮貌的話,卻會對家人說。之所以會被包容,是因為接受方有著寬容的愛,或只是勉勉強強接受的。也就是說,因為對方是「家人」。
結婚成了夫妻的兩人既不是會無條件包容自己的父母,也不是用「阿吽」呼吸法就能心意相通的手足。夫妻終究是兩個外人的組合。將同是成年人的對方好好當成外人來尊敬、體貼,是很重要的。不可以過度撒嬌,也不可以說些沒禮貌的話,因為夫妻彼此不是「家人」(就算真是家人也不行)。
每個人的家庭觀都各有不同。「家人就是這樣的啊」的「這樣」會因不同人而大不同。有人認為「家人就是會包容一切、互相幫助」,但也有人認為,雖說是家人,但「大家都是各自獨立的,不該互相干涉」。這其中當然沒有正確或錯誤答案。因此把伴侶與外人一視同仁地對待是最剛好的。
把夫妻關係當作是一起創業的商業夥伴
為了不要將夫妻關係誤認為是「靠著無償的愛結合而成的家人」,有時將對方想成是「戰友」來互相接觸是很有效的。夫妻間,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五天,隨時都會面臨各種難題、問題。結婚典禮要怎麼辦?住在哪裡?這些問題都還只是序幕。生養孩子、與鄰居和諧相處、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產假、育兒假、換工作、生病、父母的照護⋯⋯隨著生活階段與環境的變化,困難及問題會逐一湧來。夫妻必須一起同心協力解決並克服這些問題。這份辛苦會讓人每天都過得像在戰場般。
若比喻成戰爭有些不妥當,但也可以說是像一起合作打倒怪獸的RPG組合。又或是像一起創業的商業夥伴。對這樣的兩個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報告、聯絡、討論,也就是所謂的「報、聯、討」。無法順利共享資訊的隊伍很快就會崩潰瓦解。而實際上,夫妻應該共享的資訊堆積如山。大一點的像是彼此的人生目標及願景。
從今後想成為怎樣的夫妻?想構築怎樣的家庭?想不想要孩子?若有了孩子,想怎麼教養?今後想住在什麼樣的地方等等。一直到下次休假想怎麼度過?或是今天的晚餐要吃什麼的小事。夫妻應該共享的事情有多種多樣。 (相關報導: 情侶不吵架不代表感情好!專家:爭執時改說這2字,讓你們越吵越甜蜜 | 更多文章 )
此外,每天的預定(飲酒會或是與朋友間的聚會等)、健康狀態、家電的故障或狀態不良、原生家庭父母親的狀況等瑣碎聯絡事項也很重要。還有各自的心事,像是「工作上的壓力好痛苦」「雖然以前不想要孩子,但現在心態改變了」等,若這些都是關係到兩人的事,就是應該共享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