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0月瘋什麼?瘋全民公投獨立建國!先是9月25日的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族自治區公投,把伊拉克、土耳其與伊朗等國搞得雞犬不寧,連以色列也被牽扯進來。然後是10月1日的西班牙東北部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獨立公投,為西班牙這個西歐民主國家的「民主」蒙上巨大陰影,長年倡導普世價值的歐盟則是左右為難。
兩場公投都繳出贊成票破9成的超亮眼成績單,都讓台灣或獨或統的民眾看得心有戚戚或惴惴不安。兩場公投彼此之間以及與台灣之間的異同,更有許多值得省思之處。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公投暫且不表,我們先來看看庫德族自治區(庫德斯坦,Kurdistan)這場衝擊國際油價的公投。
民族苦難、邪惡政權是獨立建國的入場券?
庫德族歷來有一個名號:「全世界最大的無國家民族(people without a state)」,這概念可以拿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前的猶太人來做類比,意味他們以「少數民族」的身分散居在多個國家,對所在國缺乏認同,往往遭到歧視、排擠甚至迫害、屠殺;對他們而言,「自己的國家」不僅是民族情感的投射與寄託,也是安身立命的必要保護。
猶太人千餘年流散(diaspora)歷程的苦難在二戰時期、納粹第三帝國達到慘絕人寰的最高峰,為戰後以色列獨立建國鋪出一條血與淚之路。庫德族也走過相仿的歷程,最讓人記憶猶新的事件發生在1986至1989年間,伊拉克政府對北部庫德族──今日的自治區──聚居地發起「安法爾戰役」(Al-Anfal campaign)。

「安法爾」典出《古蘭經》第8章,字義是「戰利品」,經文描述西元624年先知穆罕默德以寡擊眾的「巴德爾戰役」(Battle of Badr),伊斯蘭教早期發展史上的一場關鍵戰役。然而1300多年後伊拉克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發動的戰役卻是以眾暴寡,讓庫德族人與其家園淪為「戰利品」。據國際組織統計,安法爾戰役期間有5萬至10萬庫德族人遭到屠殺。1988年3月16日,伊拉克政府軍更以化學武器攻擊庫德族大城哈拉布加(Halabja),3200人至5000人遇害。
充分利用國際形勢變化 與美國締結緊密盟約
對伊拉克庫德族而言,光是慘遭屠殺似乎還不夠,但是1991年讓海珊自取其辱、幾乎亡國的波灣戰爭(Gulf War),讓庫德族爭取到更大的運作空間。美國領導的聯軍對庫德斯坦畫定了禁航區(no-fly zone),庫德族驍勇的民兵「敢死軍」(Peshmerga)殺出一條血路。那年10月,伊拉克軍隊撤離庫德斯坦。

庫德族終於擁有一個自己掌控的家園,他們也沒有浪費這個機會,逐步加強自身的自治地位,努力拓展石油事業與收益,持續強化與美國的結盟關係。2003年,美軍大舉入侵伊拉克,庫德族當然全力合作。2014年伊斯蘭國(IS)勢力大盛,庫德族敢死軍成為美國在伊拉克北部與敘利亞最倚重的地面部隊。 (相關報導: 庫德族獨立公投餘震不斷》伊拉克封鎖首府國際航班 旅客搶搭最後班機 | 更多文章 )
明瞭這樣的歷史脈絡,也就可以體會庫德族的獨立建國之路除了以民族情感、歷史使命為動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國際變局的審時度勢,充分彰顯自身的地緣政治價值。看看今日近東地區的穆斯林國家,伊拉克大亂初定,敘利亞內戰未熄,黎巴嫩民主脆弱,約旦專制王權,土耳其日趨獨裁,相形之下,庫德自治區政府(KRG)雖然長期由巴爾札尼(Barzani)和塔拉巴尼(Talabani)兩大家族把持,但表現還算是差強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