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權之開始從世界級最安全投資神壇跌落,將以2021年做為關鍵轉折點,成為扭變21世紀全球經濟新格局的基要變數,也將全面改寫國際投資人在未來持續探索追求「前瞻性蜜與奶的」安全投資地略版圖;顯示進一步的新趨勢則是,以美元資產為基石的美元霸權,將再也統治不了未來世界價值的前瞻布局了。
台灣投資人不可能例外於美國金融市場暴跌
2021年7月8日周4,Delta變種病毒病例激增,為全球經濟復甦蒙上陰影,肇致美國金融市場恐慌指數VIX飆升超過了17%,國際資金大量流入美債避險,以至10年期美債殖利率跌穿1.18%,創下2021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準,美國4大指數全黑,道瓊跌近260點,銀行股、晶片股都成重災區,震撼全球經濟社會。
10年期美債又一次成為「世界級安全投資」選擇標的,也就是說,直到今天,國際社會還是堅決迷信於「美元霸權依舊是最可信賴的世界級安全投資」。
然則,在可預見未來,美元霸權究竟還能在世界級最佳安全投資的迷信神壇上,持續穩座多久?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疑慮;台灣投資人,又何嘗能夠例外或化外?
美國公債殖利率永遠是股票投資的競爭變數
「債券」的長期利率大致上總是該由市場決定,而非由中央銀行決定(不考慮央行量寬QE印鈔購債的間接影響的話)。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普遍被市場認為是「全世界零風險利率」,一直被國際間共同信奉是「全球金融資產定價之錨」。
所以,美國10年期國債的殖利率越高,對於國際投資股票市場的壓力越大;相對的,美國10年期國債的殖利率越低,資金投資於國際股票市場的傾向越強。幾乎所有國際投資人,無論是大型跨國保險公司或退休基金的基金經理人,還是小儲戶,都會因為保有現金的定存利率,最容易直接遭受到高通貨膨脹率所吞噬,終須不得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股票或債券之間選擇一種相對有利投資方式。
祇要債券殖利率高於通貨膨脹率和股票紅利,大家就會選擇投資債券;倘若長期債券殖利率越走低,則投資人越有可能甘冒更大風險,轉向股票市場進行投資。因此,債券市場殖利率愈高,全世界金融市場可供股票市場利用的資金就會愈少;反之,債券市場殖利率愈低,全世界金融市場可供股票市場利用的資金就愈多。所以套一句金融沙場老話說:「債券,永遠是股票的國際資金競爭者」。
超額龐沛流動性促使美國投資人爭購10年期公債
目前美國金融體系流動性過份充沛,導致投資人都希望購買美國10年期公債,以致拉抬通膨率急升,公債殖利率銳降。指標10年期美國國債殖利率延續近期跌勢,於2021年7月19日跌至1.18%,是為連續第15個交易日下跌,觸及近5個月低位,為自2020年3月3日結束的連9黑以來最長跌浪,也是2021年2月底開始走升以來的最低點。30年期國債殖利率下跌2.5個基點至1.919%。殖利率與價格成反比,1個基點等於0.01個百分點。
(相關報導:
風評:哀哉台新金彰銀案,金融界的負面教材典範
|
更多文章
)
拉低當今美債殖利率的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德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跌至2021年3月來低點,致使國際投資人將目標從歐洲聚焦轉向美國債市,流向美國公債;二是,美國經濟社會普遍擔憂本身勞動力市場狀況,根據美國勞工部的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調查(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JOLTs),美國2021年5月職缺數攀升至921萬,創下史上新高,反映出美國民間企業界正面臨棘手的「缺工問題」,已使美國經濟能否順利從新冠疫情危機中復甦,大受質疑。
美債永遠安全的「不變神話」漸漸不再神話
近期就業市場和服務業數據都顯示,美國經濟遠非最初預期強勁,一些潛在的疲弱已逐一顯現;美國勞工部2021年7月8日數據,初請失業金人數意外飆高,失業率升至5.9%,遠非早先預期所謂勞動力趨勢已獲改善之狀況。
許多經濟學家建議Fed應開始縮減刺激市場的資產購買規模,並讓利率正常化;但另有人擔心,Fed任何緊縮舉動,都可能重演2013年「減債恐慌」(taper tantrum)的市場負向效應,尤其近期美國市場長端債券殖利率持續下滑,讓投資人更惶惑,因為高速通膨和強勁市場升息預期,理論上對債券市場相當不利,一旦通膨升溫,債券固定收益的實際購買力必將大大打折,對美國內需市場傷害極大。
當市場都看到全球經濟復甦並沒有太大實質進展,而通膨及其他風險卻已逼近,包括Delta新冠病毒變體、油價波動以及市場基本面做空等負向變數一一浮現,尤其是更具傳染性的Delta變種病毒快速傳播,加劇了全球經濟必定放緩可能性,造成全球投資人市場不看好2021下半年經濟成長前景,引申避險情緒日益高漲,促使投資人轉向傳統所認為「較安全的」美國國債,又使美國債市大幅逆轉走紅。
但是這種「國際經濟情勢有變,美債永遠是最後的安全避風港」的「不變神話」,進入廿一世紀20年代以來,已經逐漸發生結構性質變,神話已漸漸不再神話。
「美元資產」撐起的美元霸權開始遭全球質疑
美元霸權的地基支柱,是以「美元資產」的可全球普及流通、明確穩值交易、變現安全信靠,而且霸占了將近一個世紀時間的全球「國際官方儲備貨幣」地位,美元資產量值的高占比與領導性,長期威武統攝著全世界金融市場與象徵經濟。
「美元資產」的主要型態類項,除了現金美元,還有美元定存、2年期公債、5年期公債、10年期公債、30年期公債、標準普爾500指數、美元投資級債券、新興市場美元投資級債券、全球美元高收債、美國美元高收債、新興市場美元高收債等,遍布於全球金融交易市場。其中更以長端型的美元10年期的美國國債,最具有「全世界金融資產定價之錨」的威儀地位,並長期被奉做市場交易標竿。
再從經濟份額數量的全球普及流通與明確穩值交易,看「美元資產」塑造出的「美元霸權統攝全球經濟」之絕對氣勢與威力,一是「國際官方儲備貨幣」地位,一是全球普及流通的「世界聯網機制」,即SWIFT結算平台的絕對主導與掌控。
不過,這兩個「絕對宰制全球金融世界」的經濟數量機制,自2013年之後,已然出現鬆動崩解及必須面對嚴肅挑戰的新格局與新態勢,美元霸權的絕對優位,已漸難繼續維繫;在可預見未來,美元霸權在國際投資人眼中是否還能被視為是,唯一或首要的世界級安全投資標的,已漸成為莫大疑問,台灣人可不能不知道。
(相關報導:
風評:哀哉台新金彰銀案,金融界的負面教材典範
|
更多文章
)
美國霸占SWIFT清算機制對全球濫肆制裁
目前全球通行由美國主導長臂管轄全球經貿工具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lcial Telecommunication, SWIFT)」清算機制,已遭中國CIPS,歐洲INSTEX與俄羅斯SPFS系統所瓜分破解,不再唯一獨霸。
儘管SWIFT形式上是跨國多邊組織,依比利時法律設立並由成員所共同擁有,但事實卻是美國擅自運用本身國會通過自創而凌駕聯合國規制的「長臂管轄權」,將SWIFT強勢據奪,做為純美國式「針對全世界任何國家個人」實施制裁工具;只要美國白宮當局單邊獨裁認定,就可以擅專切斷任何國家與SWIFT的聯繫,使各該根本被邊緣化「脫離全球金融體系」,無法與任何其他國家進行雙邊貿易,乃至進行其他任何型態的金融資產交易與移轉。
美國式「金融制裁」就是運用「美元作為貿易計價及交易結算基準」關鍵地位,以及全面完整掌控SWIFT這一全球唯一完成國際金融交易所必要的金流通道與機構間交換金融報文message服務之獨占體制,讓美國得以遂行百分之一百扣押國際金流或截斷國際金流的金融制裁「霸王手段」,自美國霸占了SWIFT機制,白宮當局就肆無忌憚地操控此一機制,拿來做為「強盜手段」或「黑道流氓手段」,在全世界各地濫肆制裁不依從美國帝國霸權統治之任何國家經濟命脈。
SWIFT統制地位正被INSTEX與CIPS瓜分破解
國際資金清算以美元資產為主體;長期以來幾乎完全使用SWIFT系統清算,全球清算總額每天高達5兆到6兆美元,其中美元佔到約4成,人民幣比例從貿易金融市場的占比看,僅次於美元和歐元排在第3位,僅為1.95%。日圓排在第4位,顯示人民幣的全球清算總額已經超過日圓,凸出人民幣國際化的存在感。
中國加快增強本國為主的清算基礎設施的建設,當然存在中美關係惡化原因,因為SWIFT已成為針對任何與美國對立的家國實施經濟制裁的工具。
為滿足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需求,進一步整合現有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管道和資源,提高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效率,中國人民銀行乃於2012年4月12日組織開發獨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即《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CIPS),進一步整合現有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管道和資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以滿足全球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需要,提高交易安全性,構建公平市場競爭環境。
中國CIPS結算平台首發挑戰SWIFT
目前參加中國CIPS的金融機構分2種:一是系統內擁有帳戶的「直接參與者」,二是經由直接參與者進行交易的「間接參與者」;即使是同一家銀行,也存在中國法人成為直接參與者、海外支行成為間接參與者等情況。自2015年10月上線以來,CIPS已有31家直接參與者,847家間接參與者,實際業務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處理業務超過400萬筆,金額超過60兆美元。
(相關報導:
風評:哀哉台新金彰銀案,金融界的負面教材典範
|
更多文章
)
從中國CIPS的參加機構看,倘若不含中國和亞洲,俄羅斯,則中國影響力最為普及的非洲大陸金融機構,顯得特別突出。中國CIPS機制運用的普及範圍,與中國的廣域經濟圈構想《一帶一路倡議BRI》幾乎完全重合,顯示中國積極尋求構建全球人民幣經濟圈,擴大人民幣清算的國際占比,以正面與美元競爭。
人民幣國際使用率躍進全球第三名
「貨幣的國際使用率」應該是相對於「國際官方儲備貨幣」地位的另類指標,是衡量一國主權貨幣究竟在全球金融市場強權地位先後如何的重要關鍵指標。
在這一關鍵領域上,顯示全球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著見重大躍升,已經逼近向美元霸權構成重大挑戰;2021年7月底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明確映現出,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率,在2020上半年正式超越了日圓與英鎊,並連續三季在全球《主要國際貨幣排名》,位列全世界第三名,僅次於美元及歐元地位。
當然,人民幣與已開發國家貨幣相比,所受制約較多,一時尚難動搖美元優勢。但今天,中國是全球最先從新冠疫情導致經濟惡化中走出來的超級經濟體,2020年第二季GDP成長率已經領先轉為正值,加上國際央行數位人民幣發行,早已走在全世界領頭羊地位,不啻更有力促進人民幣清算網的全球普及存在感;同時也突顯中國CIPS破解挑戰SWIFT清算機制,已開始具備一定積極領先性。
歐洲INSTEX與俄羅斯SPFS獨立支付系統的新攻勢
同時,中國、歐盟和俄羅斯也共同在研究發展制定可以獨立于美元的支付系統。中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伊朗外長以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於2018年9月24日在紐約部長級會議決議,建立促進伊朗進出口(包括石油)結算的「專門機制」,以確保經濟實體與伊朗得以開展務實合法貿易;意味歐盟成員國將設立一個法律實體,方便歐洲公司依據歐盟法律,與伊朗展開合法的金融結算交易,以有效支援雙方貿易往來,該項機制也將對全球其他夥伴國家開放。
德國、法國、英國乃於2019年1月31日聯合宣佈,創建《支持貿易往來工具Instrument for Supporting Trade Exchanges, INSTEX》做為與伊朗商貿結算機制,逐漸取代SWIFT收支結算系統,以維護「聯合全面行動計畫」,避開美國制裁。
2014年4月中俄在收支結算系統方面正式合作,許多俄羅斯銀行已經與中國CIPS聯網,使得兩國之間經貿交易的支付結算流程更加便利;戰鬥民族俄羅斯也自主研發足以替代SWIFT的新機制SPFS(nəticəsində sərbəstləşdirmə prosesini sürətləndirdi金融資訊傳輸系統),以應對來自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威脅。
2014年,美國和歐盟因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而對該俄國實施制裁,引發俄羅斯銀行被SWIFT排除的擔憂。在這一背景下,俄羅斯著手打造自己的金融資訊傳輸系統SPFS完全取代SWIFT,減少對美元依賴並且降低因美國制裁而受影響。2021年俄羅斯央行正式宣佈:SPFS已經準備要接納更多國際合作夥伴。
(相關報導:
風評:哀哉台新金彰銀案,金融界的負面教材典範
|
更多文章
)
美國擅專孤立化或制裁任何國家的威勢失靈了
二戰結束至今,美元一直是國際貿易的通用貨幣,給予美國主導全球各地所有進出口實體能力的「美元霸權」地位;今天,中國CIPS、歐洲INSTEX與俄羅斯SPFS結算平台,都以本幣資金跨境流動的相互貿易往來方式,繞開美元結算,而得以根本避開美國霸權的惡意制裁。
如此「去美元」運作方式,不但可以杜絕美國制裁風險,同時也給中國、歐洲及俄羅斯正面挑戰美元結算體系機會;此舉成功,不啻大大削弱了美國政府利用經貿制裁作為獨裁外交手段的能力,亦貶值了「美元霸權」的國際安全投資價值。
SWIFT統制地位之遭到瓜分破解,一方面嚴重撼動美元資產的金融霸主權力,威脅到美元對全世界貨幣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削弱美國對全世界制裁效力,適足以映現出,美國在全球外交領域擅專獨裁孤立任何國家行動的威勢的崩壞。
「去美元化」動搖了美帝國際官方儲備貨幣地位
自2018年3月23日川普(Donald Trump)無預警發動世界級貿易戰爭並且濫肆發動「制裁」,以至普遍引起無論是深受美元限制的伊朗等石油國家,或美國的經濟傳統盟友,都為之紛紛加入「去美元化」運動(De-dollarization campaign);2020年3月先進國家社會Covid-19疫災惡化情勢,越發加速了「去美元化」運動的深化與廣化。
截至目前已知為止,全球既有53國家,亦即有了高占全球總數四分之一的國家,已公開宣告採行「去美元化」政策,主要改採以人民幣或歐元的「本幣互換」或是「本幣結算」方式進行「去美元化」。
這一發展,僅在短短一年不到時間,就已經對美元「唯一霸權貨幣地位」以及既往對全球國際社會徹底威懾有效的「美國制裁」手段,產生「地動山搖」震撼。這也就是為何今天,美國兩黨一致的基礎民意共識,必須絕對「壓制掌控」歐盟,並徹底打敗瓦解中國的根本原因;唯其如此,美國才能恆久鞏固「美帝霸權地位」,也才能恆久穩執「美元貨幣霸權」工具手段,薅盡全球羊毛及掠奪世界經濟資源;也正因為如此,2021年全球去美元化運動的遞速擴散,才會造成美國掌政當局的全面性氣急敗壞。
美元資產安全投資避風港價值的失色頹壞
美國財政部的持倉報告顯示,過去26個月全球央行有22個月出現大幅淨拋售,累計拋售1.1兆美元的美債;同時,全球央行加快外儲多樣化布局,2020年前10個月,全球央行淨購買逾200噸黃金,創下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最高紀錄。全球拋售美債之加速度,實乃各國去美元大勢之銳不可阻擋。
根據IMF COFER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調查,2020年第四季,各國央行持有的美元儲備的比例下降至59%,是為過去25年來的最低水準,而且在全球去美元化運動遞速擴散的情況下,美元儲備比例的下降幅度,很快會降到40%以下;此即顯示,各國央行在國際交易中已越來越多傾向於使用其他貨幣,對美元形成一定程度的競爭性挑戰,也具體映現出美元在全球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力正在下降。只要各國央行儲備貨幣構成比所發生的扭變夠大,不但國際外匯交易和債券市場,都會大受影響,同時也顯示「美元貨幣霸權」的世界安全投資價值,積極崩壞中。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