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觀點:由鄭州洪災看習政權的阿基里斯之踵

2021年7月21日,中國河南省鄭州一帶遭受洪水侵襲。 (美聯社)

據7月26日的官方數字,河南強降雨已導致69人遇難,5人失蹤。對此次災情,中國的自媒體和網絡輿論可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炸開了鍋」。這樣的輿情讓人想到新冠疫情最初在武漢爆發時的民間不滿情景。

對中國當局特別是河南地方政府來說,這乃是一起由天災造成的意外事件而非人禍,然而,它們無法忽視大眾的憤懣。

固然,官方所說「千年一遇」的暴雨是導致災禍的客觀因素,在這種極端天氣面前,要想完全避免不出現災難是不可能的,因為像城市排澇系統這樣的基礎設施不可能按照「千年一遇」的標准去建設。就此而言,此次洪澇似乎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官方和官媒正是如此解釋的,把洪澇災禍的原因歸咎於無法抗御的「天災」。但是,大眾不滿的正是官方的這個解釋。他們認為天災只是外因,人禍才是本質,人們指責官方沒有及時預報這次暴雨,讓大家不是呆在家裡而是去上班;地鐵在洪水灌進來後沒有及時停運,導致12人死亡;水庫洩洪沒有提前告知民眾,讓人們來不及轉移;災禍發生後,官員不能最快組織營救;官方隱瞞災情和死亡人數,官媒還在按部就班宣傳常規節目,對大洪災沒有以一種突發事件的要求去報道,提供人們足夠多的信息,等等。

人們指責的上述方面如果全部或部分做好了,官員救援稱職,雖然不可能避免災害,但災害的程度會減輕,至少一些人不會無辜送命。

中國式救災模式

中國當局顯然感受到洪災點燃的民間輿情壓力,所以才會有習近平發出的抗洪救災工作指示,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身先士卒、靠前指揮,以平民憤。從中國的政治語言學看,最高領袖強調什麼,很可能說明正缺什麼。換言之,河南和鄭州市的兩級領導干部有可能在極端暴雨來臨時,沒有做到身先士卒和靠前指揮,這也就間接證實民間對當局的指責至少部分屬實。

而在習近平發出「御旨」後,上至中央的防洪和救災管理部門,下至基層政府,以及解放軍,快速行動起來,投入到這場災情中,相關官員無人敢懈怠。這正是人們看到的中國救災模式,是中共體制特有也是慣常的現象。說特有,是其他體制尤其民主政體難以在短時間內集中如此多資源協調和統一行動;說慣常,是這種事時常出現,非個案。在最高領袖發出指示前,官員們各顧一攤,只管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突發事件或者災禍無動於衷,不敏感,又或雖然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但在上級尤其最高領袖下達指令前,不敢妄自行動,因為他們無法把握其中的分寸,不清楚領袖是否滿意。用一句俗語講,官員的行為就像磨磨一樣,你推一下,他才動一下。

但在最高領袖發出了指令後,官員們也就迅速行動起來,各方匯集成千軍萬馬,此乃中共特有的動員機制,可把它看作舉國體制的一部分,尤其在面對不管是地震、防洪、防疫以及其他大的災害處理時,都如此。一旦這個機制啟動,往往能快速和高效地解決問題。 (相關報導: 趙春山觀點:蔡英文對鄭州洪災釋善意,台灣在美中對抗下最佳做法 更多文章

很多人只注意到了這個體制的後半部分,看到它在短時間內集中資源辦所謂「大事」的效率和優勢,但對這個體制的前半部分,即常態化管理不甚關注。事實上,後者看起來的高效是以前者的懈怠和不作為的低效為代價的。往往是,由於日常管理的怠政激化矛盾,釀成事故,或者加重某種災害,事後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處理和救濟,從而也才有此種災害動員機制。也就是說,中共的災害動員和救濟模式是以日常的怠政和不作為為依托的。

2021年7月22日,中國軍方在河南鄭州協助一間醫院撤離群眾。(美聯社)
2021年7月22日,中國軍方在河南鄭州協助一間醫院撤離群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