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因應臺灣高教少子化危機,公私立大學應同步減招

根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顯示111學年度大專校院的註冊率,可看出各大學招生的狀況。大學招生嚴重缺額,尤其連續數年招生不利而導致退場或頻臨退場的學校已有暴增趨勢。(圖/林旻萱攝)

一、私校生存危機迫在眉睫

有人把臺灣因少子化給高教,尤其私立大學院校,帶來的衝擊,稱之為「高教海嘯」,這已經迎面而來的衝擊不是緩進的,而是攸關私校生存的「斷崖式海嘯」。根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顯示111學年度大專校院的註冊率,可看出各大學招生的狀況。大學招生嚴重缺額,尤其連續數年招生不利而導致退場或頻臨退場的學校已有暴增趨勢。相關媒體新聞充斥著聳動的標題,如:「19所大專校院註冊率低於六成『淹水線』,專家:學校低估少子化衝擊」、「111年大專註冊率出爐!19校跌破6成『溺水線』創新高,老牌私校也上榜」、「6私校確定退場!教育部勒令解散」。

而在19所招生率低於6成的學校中,私校有18所(上榜中包括中國文化大學這一所老牌大學),公立1所(國立臺東專科學校)。整體比去年7所暴增12所,增幅達到1.7倍。根據教育部統計,自2019年至2021年,公立大學學士班學生占比從32.1%緩升至34.2%,但占比提升連帶影響私立大學,私大學士占比則從67.9%緩降至65.8%。(2022年10月13日)根據教育部推估,從108-117學年度,十年內臺灣將少掉9萬名大一新生。」(參考下圖,來源《遠見雜誌》2019.11月號)而公私立大學大一新生的比率,從原先的1/3比2/3,轉變為公立學校占比五成以上,而私校新生占比將跌破五成以下。依此一數據推估,以一所中型大學平均每年招收2,000名新生計算,117年度則將有40多所私立大學招不到學生。情況不可說不嚴峻。有立委因此呼籲教育部不能只生不養,任由私校自生自滅。

20230202-高教新生10年將少9萬人,109-111學年度就少4.8萬人。(圖/作者提供)
20230202-高教新生10年將少9萬人,109-111學年度就少4.8萬人。(圖/作者提供)

二、公私立大學應享有平等的生存權益

不可否認,私立大學院校過去在臺灣社會曾經作過極大的貢獻,在經濟尚未起飛的年代,為臺灣社會的產業發展培養了可貴的人力。而上世紀90年代,隨著教改運動的提議,政府對於設立大學開始鬆綁,許多私立大學院校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普設大學的理念受到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把高教辦學視為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其法則是優勝劣敗的淘汰機制,而其背後則是一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哲學。也根本未經深入思考其利弊得失與深層影響,而全盤移植過來並且接受。在大學數量僧多粥少的年代,將教育事業視為自由市場,開放廣設大學,讓人人皆有機會念大學,皆大歡喜。

可是面對大量私校即將面臨退場危機,臺灣高教生態瀕臨崩壞之際,政府官員除了提出一些不痛不癢的說詞與警告外,卻始終拿不出具體解決問題的決心、方法與策略,這不僅讓所有高教成員感到遺憾,更讓私校教師十分痛心。而廣設高中大學的錯誤政策,在面對少子化趨勢到來,要讓私立大學院校擋在前面,獨自面對處理善後問題,政府官員卻始終毫無作為,根本是失能、無能,甚至冷血。目前教育部對私校的生存完全放任不管,任由自然競爭、優勝劣敗,根本上對私校是極不公平的。 (相關報導: 彰化中洲科大遭爆積欠教師半年薪水!教育部出手救援:先發3個月薪資及年終 更多文章

政府在教育上本應維持公正與公平,讓全國適齡青少年人口都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不僅要在教育經費與資源的分配上打破城鄉差距,也應該在公私立大學之間維持起碼的公平。除了私立大學生應享有公平的受教權外,私立大學教師的工作權也應該受到平等的重視。所以每年大學入學新生的名額,也應該視為一種稀有的教育資源,由政府介入作公正而公平的分配。可是令人更加失望的是,政府不但不讓公私立大學同步減招,反而反其道而行。據報載,行政院於108年推出「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策略」,其中擴增培育資通訊數位人才3大途徑當中,明定109至119學年,每年外加資通訊系所招生名額10%。112學年度大學的考招情況,國立大學資通訊及資安外加名額1,114人,比111學年度的1,004人增加110人。可是目前為因應高教公共化以及產業發展潮流擴大資通訊人才,政府讓公立乃至頂尖大學以外加名額方式、逐年增加其招生名額。因此,公立大學招生名額不減反增,更讓私立大學招生的困窘情況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