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恩寧與父親投身民主運動的經歷,正是緬甸民主鬥爭史的縮影。
今日是緬甸政變兩週年。2021年2月1日,緬甸發生軍事政變,以國防總司令敏昂來(Min Aung Hlaing)為首的軍方突襲拘捕民主派人士、切斷國內網際網路,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隨後,軍隊強力鎮壓全國各地的和平示威和武裝抵抗,造成上千人死亡、百萬人流離失所。
軍方掌權兩年過去,這場政變如何衝擊緬甸人民?在這個反覆無常的國度成長和生活,是什麼感覺?本篇報導,走走採訪到緬甸海外民主運動者懷恩寧(Wai Hnin Pwint Thon),述說身為政治犯二代和民主運動者的經驗,以及緬甸走向民主轉型的困境和可能性。
「我不需要吃午餐沒關係,倒是需要更多咖啡。」懷恩寧一邊笑道,一邊在採訪室裡坐了下來。「兩天前,我去了台北的緬甸街,吃到魚湯麵(mohinga),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
今年33歲的懷恩寧(Wai Hnin Pwint Thon)是緬甸海外民主運動者,也是資深民運人士柯妙埃(Ko Mya Aye)的女兒。在2021年2月的緬甸政變中,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和柯妙埃等民主派人士,是最早被捕的一批政治犯。自政變爆發以來,任職於人權組織「Burma Campaign UK」的懷恩寧就活躍於國際媒體,呼籲各國制裁緬甸軍方。
2022年11月3日,懷恩寧來到台北參加「奧斯陸自由論壇」(Oslo Freedom Forum)。這天,她剛與各國人權倡議者開完會議,還來不及吃午餐,就馬不停蹄開始接受世界走走的採訪。
「小時候,我總是好奇我的爸爸到底在哪裡?」1989年懷恩寧出生時,父親柯妙埃正身陷囹圄──他是1988年緬甸民主運動的學生領袖。短暫獲釋後,柯妙埃又在她五個月大時被補入獄,判處八年有期徒刑。
懷恩寧下次見到父親時,已經四歲。「我的祖父母認為小孩不適合去監獄探親, 所以當他們終於讓我去見爸爸時,我還以為他們是要帶我去公園或電影院, 但那裡是永盛監獄。」在仰光惡名昭彰、關押諸多政治犯的永盛監獄(Insein Prison)裡,懷恩寧想要擁抱父親,但他們只能隔著鐵柵說話。
經過八年的牢獄,柯妙埃在1997年獲釋,隨即再度投入民運。雖然他大半生都在監獄度過,但其政治犯身分和投身民主運動的熱忱,深深影響了懷恩寧。
2022年11月17日,知名民運人士、懷恩寧的父親柯妙埃(Ko Mya Aye)步出仰光永盛監獄。當日,緬甸軍政府釋放了多名政治犯,包括一名澳洲學者、一名日本紀錄片製作人和一名前英國外交官。(AP)
「我以前想在我的國家當一個老師,但身為政治犯的女兒,我沒能在高中畢業後入讀大學。雖然當時我父親已經出獄,但因為他作為政治運動者留下了犯罪紀錄,所以我無法在緬甸讀大學、成為一名老師。」政治犯二代的身分,讓懷恩寧不得不在2006年出走,負笈英國升學。
懷恩寧選擇了後者。她抓住每一個國際曝光的機會,為緬甸奔走發聲:2008年,她與其他緬甸民運人士組成代表團,會見時任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2021年政變發生月餘,她就在美國的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作證,呼籲美國帶頭採取制裁行動;她也來到台北參加論壇,與各國民主倡議者交流人權問題。
「我的經驗讓我瞭解到政治犯的家屬會經歷什麼,也給了我力量,為我的國家的自由民主奮鬥。」
歷史重蹈覆轍
懷恩寧的父親柯妙埃投身運動並反覆被捕的經歷,正是緬甸民主鬥爭史的縮影。
攤開緬甸獨立後的歷史,這個國家曾經歷多次選舉、軍事政變、人民抵抗、當局暫時妥協,接著軍方重新掌權的循環。
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殖民後,先經過14年定期選舉卻動盪分裂的聯邦共和制,接著陷入長達半世紀的軍事獨裁統治:1962年,掌握軍權的三軍總參謀長奈溫(Ne Win)發動政變,宣布由緬甸國防軍接管政權。
這半世紀的軍事統治並不安穩。1988年,軍政府的貨幣改革觸發民怨,使得大學生發起抗議、各行各業罷工走上街頭,史稱「8888民主運動」。那年,定居英國的翁山蘇姬恰好回鄉照顧年邁母親,便在此時受到群眾激勵,投身抗爭,成為緬甸民主運動的象徵人物;懷恩寧的父親柯妙埃也是在這一年投身民運,成為所謂的「88世代」。
知名民運人士、前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在軍事政變後被捕。(AP)
88民運後,奈溫被迫下台,但緊接著,另一名軍事將領丹瑞(Than Shwe)接替了奈溫,成為緬甸最高領導人。2007年,反軍政府示威「番紅花革命」爆發,許多新舊世代的抗爭者,再度被捕獲罪。
2011年,緬甸軍政府在國際壓力之下,釋放遭到軟禁多年的翁山蘇姬,以及包括柯妙埃在內的兩百多名政治犯,並展開政治改革。隨後幾年,由翁山蘇姬領導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也透過選舉進入議會,並數度贏得大選。
殘酷的獨裁政權與冷眼旁觀的國際社群
儘管緬甸人民堅毅抵抗,但就現況看來,他們的未來並不樂觀。
此外,媒體紛紛猜測,敏昂萊可能在2023年舉行選舉。
懷恩寧分析,雖然目前還看不出來他能多大程度掌控選舉,不過她相信,敏昂萊為了鞏固政權合法性,一定會想辦法贏得大選,爭取國際認可,「但國際社群應該謹記:這是一個侵害人權和犯下暴行的軍事首領。」
2021年3月,緬甸曼德勒省的反政變示威者手舉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肖像。(AP)
她認為,亞洲或其他地區的獨裁統治之所以有增長的趨勢,是因為缺乏國際支持。
「無論我們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了什麼,都證明了國際社會有能力採取行動──只要他們有政治意志。緬軍幾十年來一直在侵犯人權,但國際社會沒有伸張正義和追究責任,所以緬甸軍方意識到他們可以逍遙法外、為所欲為而免受懲罰。這也變相鼓勵了他們發動政變。」
「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除了眼前最重大的危機之外,懷恩寧也談及了緬甸邁向民主轉型的可能性與隱憂。
「(民主轉型)首要之事當然就是完全瓦解緬甸的軍方勢力,但在那之後,我們還有好多議題要克服⋯⋯過去人們只要求簡單的民主,但現在我們籲求一個『包容的聯邦民主模式』(an inclusive model of federal democracy),因為我們是一個有許多少數族群和宗教少數的國家。」
緬甸境內族群武裝衝突頻仍。黃色面積為受內戰波及的邦和省。(Lee Yuet-man@Wikipedia/CC BY-SA 4.0)
無論政權如何變換,族群衝突始終是導致緬甸動盪最核心的議題。緬甸約有5000萬人口,其中近七成為緬族,其餘的主要少數族群包括撣族、克倫族、若開族、華人、孟族、克欽族、克耶族以及其他原住民族群。
自英國殖民時期以來,各族便因為親盟軍和親日軍的立場不一,衝突不斷;緬甸獨立後,各方也始終無法在建立聯邦和各民族自決等議題上達成共識,導致緬軍與各地武裝團體交火頻仍。直到現在,緬甸當地還是經常傳出政府軍隊濫殺平民、襲擊少數族群村莊的戰爭罪行。
懷恩寧坦言,在擺脫軍政府統治、邁向民主轉型的路上,緬甸各族群能否和平共處,「的確是令人擔心的問題」。
「過去,許多生活在都會區的人不知道我們少數族群的弟兄姐妹都經歷了些什麼。他們認為那可能只是某些團體的政治宣傳,看看羅興亞人的議題就知道了。」
但她也認為,在這場政變危機之中,緬甸各族群正開始互相理解。「有些人甚至為此道歉:『先前緬軍殺害和轟炸少數民族的時候,我們什麼也沒有做,我道歉,讓我們一起合作吧。』」
2021年3月26日,反政變示威者在仰光街頭抗議。(AP)
「當然,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懷恩寧強調,「但我希望這份互相理解可以持續,日後軍方垮台,我們就能充分轉型邁向民主、自由和人權價值。」
儘管緬甸命運極為坎坷,但1962年和2021年的兩場軍事政變,以及期間無數的流血衝突,都沒能澆熄緬甸人民追求自由的熱忱──從88民運、番紅花革命,以及政變這兩年的群眾抵抗,便能見證緬甸人民的堅持。
「雖然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但如果我們真的擺脫了軍隊,台灣將成為緬甸邁向民主轉型很好的指引。」(完)
2022年11月3日,緬甸民主運動家懷恩寧接受專訪。(蔡娪嫣攝)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