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犯父親、流亡者女兒:兩代緬甸人的民主追求

懷恩寧與父親投身民主運動的經歷,正是緬甸民主鬥爭史的縮影。

今日是緬甸政變兩週年。2021年2月1日,緬甸發生軍事政變,以國防總司令敏昂來(Min Aung Hlaing)為首的軍方突襲拘捕民主派人士、切斷國內網際網路,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隨後,軍隊強力鎮壓全國各地的和平示威和武裝抵抗,造成上千人死亡、百萬人流離失所。

軍方掌權兩年過去,這場政變如何衝擊緬甸人民?在這個反覆無常的國度成長和生活,是什麼感覺?本篇報導,走走採訪到緬甸海外民主運動者懷恩寧(Wai Hnin Pwint Thon),述說身為政治犯二代和民主運動者的經驗,以及緬甸走向民主轉型的困境和可能性。

「我不需要吃午餐沒關係,倒是需要更多咖啡。」懷恩寧一邊笑道,一邊在採訪室裡坐了下來。「兩天前,我去了台北的緬甸街,吃到魚湯麵(mohinga),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

今年33歲的懷恩寧(Wai Hnin Pwint Thon)是緬甸海外民主運動者,也是資深民運人士柯妙埃(Ko Mya Aye)的女兒。在2021年2月的緬甸政變中,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和柯妙埃等民主派人士,是最早被捕的一批政治犯。自政變爆發以來,任職於人權組織「Burma Campaign UK」的懷恩寧就活躍於國際媒體,呼籲各國制裁緬甸軍方。

2022年11月3日,懷恩寧來到台北參加「奧斯陸自由論壇」(Oslo Freedom Forum)。這天,她剛與各國人權倡議者開完會議,還來不及吃午餐,就馬不停蹄開始接受世界走走的採訪。

「小時候,我總是好奇我的爸爸到底在哪裡?」1989年懷恩寧出生時,父親柯妙埃正身陷囹圄──他是1988年緬甸民主運動的學生領袖。短暫獲釋後,柯妙埃又在她五個月大時被補入獄,判處八年有期徒刑。

懷恩寧下次見到父親時,已經四歲。「我的祖父母認為小孩不適合去監獄探親, 所以當他們終於讓我去見爸爸時,我還以為他們是要帶我去公園或電影院, 但那裡是永盛監獄。」在仰光惡名昭彰、關押諸多政治犯的永盛監獄(Insein Prison)裡,懷恩寧想要擁抱父親,但他們只能隔著鐵柵說話。

經過八年的牢獄,柯妙埃在1997年獲釋,隨即再度投入民運。雖然他大半生都在監獄度過,但其政治犯身分和投身民主運動的熱忱,深深影響了懷恩寧。

2022年11月17日,知名民運人士、懷恩寧的父親柯妙埃(Ko Mya Aye)步出仰光永盛監獄。當日,緬甸軍政府釋放了多名政治犯,包括一名澳洲學者、一名日本紀錄片製作人和一名前英國外交官。(AP)
2022年11月17日,知名民運人士、懷恩寧的父親柯妙埃(Ko Mya Aye)步出仰光永盛監獄。當日,緬甸軍政府釋放了多名政治犯,包括一名澳洲學者、一名日本紀錄片製作人和一名前英國外交官。(AP)

「我以前想在我的國家當一個老師,但身為政治犯的女兒,我沒能在高中畢業後入讀大學。雖然當時我父親已經出獄,但因為他作為政治運動者留下了犯罪紀錄,所以我無法在緬甸讀大學、成為一名老師。」政治犯二代的身分,讓懷恩寧不得不在2006年出走,負笈英國升學。

「到英國六個月後,我的爸爸又被捕了──那是2007 年(番紅花革命)。 當時我有兩個選擇:要麼回家參加抗議活動,但可能會被捕;要麼(留在國外)為政治犯和國家的局勢發聲。」 (相關報導: 記得他們:緬甸政變中被處決的4名民主運動者 更多文章

懷恩寧選擇了後者。她抓住每一個國際曝光的機會,為緬甸奔走發聲:2008年,她與其他緬甸民運人士組成代表團,會見時任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2021年政變發生月餘,她就在美國的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作證,呼籲美國帶頭採取制裁行動;她也來到台北參加論壇,與各國民主倡議者交流人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