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志遊行將在10月30日線上舉行,今年主題是「友善日常」。「友善」對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台灣人來說有不同的意義。而「基督教」對不同人而言也有不同的印象。曾經,基督教設立的醫院、學校、社福機構,帶來許多友善台灣的資源和幫助。但現在,許多人想到基督教,出現在腦海的畫面,卻很多是推動反同公投時的搖旗吶喊,與「我有很多同志朋友,但…」的假友善。
多年來,台灣同志平權和性別多元權益愈受社會肯定,但在基督教界,許多基督徒同志或支持多元性別的異性戀基督徒仍面對各種有形無形的污名、恐懼、身心壓力、不公平對待。有很高比例的同志基督徒在教會隱藏身分,同志神職人員更害怕出櫃,深恐曝光後失去工作與經濟來源。
同性婚姻合法後,台灣教會對同志表面上似乎比過去更友善,但事實上,反同方仍在許多領域持續進行阻擋性別平權的行動。有些教會表面上說歡迎、愛同志,但卻要求同志改變性傾向或嚴守獨身。就連相對比較友善、曾通過「牧涵」宣示要關懷牧養同志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仍處在能否為同志證婚?讓同志擔任教會要職會不會激怒反同會友?可以封立同志為牧師嗎?等焦慮與辯論中。台灣宗教界離對同志的真友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筆者的教會是一間不為特定族群設立、「歡迎所有人」的教會。十多年來我們服務許多不被大多數教會友善對待的生命,如:同志與多元性別、離婚或不婚的男女、HIV帶原者、診斷有精神或身心疾病的朋友、與毒癮奮鬥的年輕人、還有自己是或者支持同性家庭的爸爸、媽媽與小孩。我們不分性傾向和家庭型態,持續用基督信仰行動力提昇同志平權與多元性別社群的尊嚴。期待有更多教會可以成為這樣的信仰群體。
(相關報導: 看到同志天人交戰 鄭寶清:好在客家硬頸精神救了我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真光福音教會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