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晚報: Google 翻譯幫烏克蘭女孩交到新朋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滿一個月,波蘭車站邊境的難民女孩。(AP)

0324晚報

晚安,各位讀者記得前些日子《報導者》揭露烏干達外籍生遠渡重洋來台求學,卻淪為「血汗學工」的系列報導嗎?而在這群留學生的母國烏干達,又有著怎樣的教育環境呢?

事實上,烏干達堪稱全球因疫情停課最久的國家之一,但疫情造成的學校關閉與經濟衝擊,卻導致該國原就猖獗的童婚數量激增,使得無數女孩可能再也無法回到校園。走走特別邀請駐點烏干達的 NGO 工作者撰文,讓我們看見當地女孩遭遇的困境,以及接受教育為她們帶來的無限可能。

烏干達終於開放學校。但疫情仍然持續擴散,這也意味著其對女孩受教權的影響不會那麼快平息。(AP)
烏干達終於開放學校。但疫情仍然持續擴散,這也意味著其對女孩受教權的影響不會那麼快平息。(AP)

世界走走有你還沒讀過的重要故事。我們以性別視角關注全球議題,補充傳統權力視角所忽略的,有關困境、突破、連結、改變的故事。
請付費訂閱,成為我們的夥伴,與全球各地的女性一起走走。

她們在戰場殉職

俄羅斯獨立新聞調查網站「The Insider」發布聲明表示,旗下記者 Oksana Baulina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進行拍攝時,遭遇砲擊不幸喪生,成為烏克蘭戰爭中第二位殉職的女記者。

42歲的 Oksana Baulina 生前曾在俄羅斯反對派頭號人物 Alexander Navalny 旗下的反貪腐基金會任職,因為莫斯科當局的打壓離開俄羅斯。她自戰爭爆發以來一直在基輔及烏國西部大城利沃夫(Lviv)從事報導,遇襲前正在拍攝城市被轟炸後的慘況。

而在上周,為美國福斯電視台工作的烏克蘭新聞工作者 Oleksandra Kuvshynova 也在報導時喪生,得年僅24歲。她與同事的座車遭彈火擊中,另一名攝影記者 Pierre Zakrzewski 也一同遇害。

Oleksandra Kuvshynova 的父母日前告訴 CNN,雖然他們一向都知道暱稱「Sasha」的女兒是個才華洋溢的女孩,喜歡攝影、寫詩,有時還兼職當 DJ;但在她不幸殉職之後,從無數朋友與同業的口中,讓他們更理解女兒是個什麼樣的人。她的摯友、烏克蘭議員 Sviatoslav Yurash 想對全世界說:「想想 Sasha、關心烏克蘭、關心我們的苦痛與鬥爭。」

性別號外

德州又稱「心跳法案」的墮胎禁令半年前上路時,反對方就擔憂其他保守派州份恐將有樣學樣,對女性墮胎權施加嚴格限制。

果不其然,西北部的愛達荷州(Idaho)23日就通過法案,以德州的作法為藍本,允許一般民眾(而非執法機構)對提供墮胎服務者提告,但範圍限於胎兒的近親。

德州去年9月1日正式禁止懷孕6週以上墮胎(強暴、亂倫受孕亦不例外),據統計,法案實施第一個月,該州墮胎人數就驟降約60%。

不能只有我看到

懷念 Instagram 過往依發文時間先後顯示貼文順序的作法嗎?IG 官方宣布用戶將可設定改回此版本,但系統預設仍將依演算法排列首頁顯示的貼文順序。除此之外,IG 還將允許用戶把最多50個帳號加為「我的最愛」,優先顯示這些帳號的貼文。

【還沒追蹤走走 IG?別忘了把我們加為最愛 】

逃離烏克蘭的逾360萬難民中,有超過200萬人暫時在鄰國波蘭棲身,10歲的 Yana 也是其中一員,並於不久前開始在波蘭首都華沙上學。令人欣慰的是,Yana 在新學校已經交到了一位好朋友—借助 Google 翻譯功能,她和同學 Alicja 已經結為莫逆。 (相關報導: 走走晚報:他們心有所愛,不忍城市傾敗 更多文章

「如果沒有她,我不會過得那麼開心,」 Alicja 說,由於自己也有轉學經驗,她能理解Yana 想必不好受,在她的悉心教導下,Yana 的波蘭文也已經有長足進步,更感謝對她敞開雙臂的新朋友們—這所學校已經迎接了 60 位來自烏克蘭的學童,接下來預計還會有更多人前來就讀,而每位初來乍到的烏克蘭小朋友,都會獲得校方準備的禮物:一隻名為 Pola (代表 “Poland”)的絨毛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