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謀奪選票的新稅改 更讓臺灣「國不強民不富」

稅改可能更讓臺灣「國不強民不富」,圖為財政部長許虞哲召開稅改方案說明記者會。(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已經林全內閣通過的財政部新稅改方案,是個典型的「祇想要選票不會給鈔票」的租稅課征方案,也是最可以加速讓臺灣變成「國不強民不富」經濟社會的不當治國財稅政策「轉型正義」措施,必須整體知識國民社會的共同密切注視;而更重要的是,繼任的賴清德內閣,究竟會全盤接受送立法院審議?或有可能做出務實前瞻振興臺灣經濟的重大調適大髮夾彎,落實圖利臺灣經濟與未來國民福祉,更是國內外共所關注新焦點。

一心祇想達到爭選票固選票目的

九月一日蔡政府宣布新稅改方案,立即引起社會極大重視與爭議。有人盛讚嘉許這是英全模式的「聰明稅改」,有人則大力抨擊這是一次典型「劫貧濟富」的更不公平稅改。

這兩種看似180度悖離相斥的初評斷論,在具高度國際觀的有識菁英份子眼中,其實都還是依從這次英全體制新稅改所預先設定的「政治目的」所做出的解析,也就是說,這次依舊高舉「轉型正義」的稅改行動,蔡政府的真正終極目的思考,還是脫離不開無非祇為自己本身以及一黨之私「選票爭取」或「選票鞏固」目的,根本鮮有考量全體國民個體或國家社會整體「爭取鈔票」或「厚實鈔票」之目的。

無所謂「劫貧濟富」的現象與事實

以中央研究院為大本營的左派法政及經濟學者,之所以大力抨擊此次新稅改是「劫貧濟富」的論述,應該止不過是一種錯殺伯仁似的「既畫錯了靶也射錯了箭」的無的放矢之說。

倘若此次次英全體制新稅改所預先設定的綜合所得稅改革是一次「加稅」行動,且又針對低所得者及受薪階級所加的稅率,竟高過於針對高所得者以及所謂富人階層所特別加征的稅率百分比,則「劫貧濟富」之說,或者可以勉為成立;但是,事實上此次稅改,乃是所謂的「減稅」行動,儘管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富人族群「減少的稅額總數」遠高於低窮階層的「減項總金額」,但是,因為高所得者及富人繳稅貢獻的基數,在實務上數百倍於低所得及受新階層,所以看似相對之間「減降數絕對數額」大了許多,但實際所應該負擔稅率仍然遠遠高過於低所得者,兩相對比之間,根本看不到有所謂「劫貧濟富」的現象與事實。

左派「仇富反商」意識形態治國典型

但是,若干崇拜左派共產主義經濟學的評論專家認為,這次英全稅改方案祇有股市「小資股民」及升斗家庭「庶民大眾」才是真正贏家,政府財政收入既沒有因此短少,卻也沒有得到任何增益性挹注,倒是公司企業廠商、企業家(工商人)、富人(富商、手持多金的股票投資人及地產持有人、銀行存款大戶),則成為此次英全稅改方案中的首要「冤大頭」,被總量或個量增加的租稅負擔份額也最大,無非正是蔡英文政府「仇富反商」意識形態治國的一個莫大落實,更同時映現出「仇富反商」的激越民粹意識形態繼續纏繞不散,正無止境地驅使蔡政府非得要堅持左派政經政策不懈,也更難以髮夾彎大迴正的治國困境。 (相關報導: 「配套成主角變全民稅改」學者:稅改三大意外 小心稅損動搖國本 更多文章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新稅改,終極映現出蔡英文政府「轉型正義」財經改革政策,無非還是於囿限於「選票爭取最優先」的上綱,至於足可促進國家經濟成長發展、造作大餅福祉國民所得就業的「鈔票爭取與厚實在地資本」,則根本不納入思考;更可以清楚看到,此次財稅「轉型正義」的改革行動,祇有唯一「政治目的」,而根本沒有設定應該要有的「財政目的」要達成,至於新稅改的「經濟目的」,也祇是為達到「有助選票爭取」目的所附帶的「促進內需市場購買力」效應罷了。這種「祇要選票,不要鈔票」黨私執政理念的稅改,非但毫無助益於「強國富民」「福國利民」的國家願景之實現,甚至祇會雪上加霜地破毀國家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