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好多這樣的一封信,想著自己也即將邁入在成功大學的第五年,應該可以有些經驗來分享,也來跟個開學潮,並用標題把大家騙進來(X)
標題雖是給「大學新生」,但我也想不要臉地說自己也算是個「新生」。的確以年份來看,我已經在大學待了四年,但接下來的兩年對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對正在閱讀這封信的你當然更是。
進入文章前,我先把這個問題拋出來給你(我),至於答案最終是何者,麻煩你來告訴我吧(笑)。
用這四年,學三件事
如果下這樣的標題,你可以能會以為是「課業、社團、愛情」這老掉牙的大學三大元素,但我認為這三件不是要學的事,這三個只是個「手段」。
這一開始是從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透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讓我換句話簡單來說: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少買→ 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將你不需要的資訊篩選掉。
捨:捨棄多余的廢物 — 多扔(關係管理);→ 朋友的分層管理,不是說他們是廢物,而是時間有限,花費的時間有所不同。
離:脫離對物品的迷戀 — 不執迷於物欲。→ 最後,脫離環境的影響,能找到自己的「需求」,並付諸於行動。
這封信,我想跟你說的就是:「這三件在大學期間應該學會的事,應該怎麼做,以及該注意什麼。」
0. 資訊的大量獲取
「咦?怎麼有第零點?」因為在台灣,我們在大學前幾乎都在準備考試,沒什麼時間與機緣能去多了解外面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看不夠多東西,我們的選擇就只是受限在過去的已知。(而過去的已知通常是來自於課本、父母或師長的經驗,是種財富還是負擔,你自己來判定吧?)
至少對於我,真正開始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職業的可能、學習的管道、文化以及人文對於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等等,是在我高三額外多訂了《時代雜誌》、《讀者文摘》、《BBC》、《常春藤》等英文雜誌來看時才慢慢了解,讀越多書發現自己越無知。
「不是常說要給魚竿,而不是給魚嗎?」沒錯,只不過我們在剛步入大學時,真的能確定我們喜歡、真正的需求是「魚」嗎?又或是因為你只看過「魚」?
或許,你拿了魚竿很開心,釣魚釣了四年、六年,感覺收穫滿滿,到了最後你才發現你其實喜歡吃素,那麼當初給你的魚竿則是種傷害。
吃到飽不是種幸福,而是種壓力與痛苦
如果你不想到最後忘記了什麼是「餓」的感覺、不曉得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甚至所有你吃下的都是他人以及環境所塞給你的話,這時候就拼命地吃吧。你會從各式各樣的佳餚(資訊)痛苦中,漸漸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進入下一個階段:「斷」。
1. 「斷」:資訊的篩選
在經過幾次吃到飽的宴會,你會發現到最後最快樂的並不是那些什麼都吃的人,他們通常是當下撐得很得意,回了家卻躺在床上抱著肚子痛苦,什麼事都做不好無法做;然而,最快樂的是那群知道什麼東西自己不吃不需要,珍惜自己所挑選的每盤菜色,並多留給自己一些空間,回到正常的日子,繼續過他的人生,穩定而長久的快樂。
選擇往往不是選擇你想要的,選你所能承擔,並刪除你所不需要的。
所以,與其去標記自己認為哪些菜色(資訊源)是重要的,不如先去刪除那些其實你並不需要,但你總覺得未來會想吃的。(現實是你只有二十四小時一天,你也只有一個胃。)
當然,你也可以看到這就覺得我這封信不是你需要的,那就直接按下「X」離開吧,千萬別再透過「收藏」,覺得你未來會有機會再拿出來讀,Read Later = Read Never。
「任何選擇都不是錯的,但有可能會錯過。」到這邊,我想先恭喜你,經歷過痛苦的狂吃時期後,終於知道自己想吃什麼,以及怎麼用自己的方式去吃。
2. 「捨」:朋友與關係管理
當你慢慢瞭解了自己不喜歡吃什麼、需要吃什麼時,你會發現你的「朋友圈」也開始成形了。
我們在大學時期,可以玩在一起的朋友非常多(外顯個性相同,畢竟我們都是人類,動物性還是存在的:貪玩貪吃貪睡貪娛樂),但能跟你討論共同目標,分享內在想法與觀點的朋友,卻是少之又少。
「能跟你分享觀點有共同目標的朋友,通常能跟你一起出去娛樂;但能跟你一起娛樂的朋友,幾乎很少能跟你談論理想與共同行動。」
基本上到大學後段(即將出社會),將朋友圈分層後,你會發現:
個性外顯趣味相投:一般(酒肉)朋友,數量最多價值觀相同:知己,數量最少弱連結:稍微見過面認識,了解彼此背景、知道對方狀態,有事情可以互相兌換資源與意見。事業上夥伴:為了流通資源,即便不認識,但也要知道有這些人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餐桌上,你必須開始尋找跟你有相同喜好與挑同樣食物的人、開始避免找你只會一起吃,卻沒貢獻回饋的人,甚至多去了解其他桌的人,他們擁有什麼特別的菜色是你將來會需要的,先多去分享,再去談資源交換。
別去批評其他人的菜色
但請你也千萬記得,別因為自己不喜歡吃什麼菜色,就去批評其他桌的人怎麼都吃這種菜,不健康沒長進沒水準。這些批評請你對自己講就好,沒有必要去張揚甚至檢討他人,因為我們永遠不是他們,不懂他們喜歡這道菜背後的原因與故事。多去理解,而非用自己的審美觀去審視。
3. 「離」:脫離環境,付諸行動
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透過「行動」來驗證本身,透過不斷試錯,去滿足自己的自我成就需求,去反覆驗證自己的價值與使命。
吃飽喝足了,那就去供給生產給下一個人吧!
知道自己喜歡、適合什麼、對什麼有所不滿,又有同桌的夥伴,並且了解其他桌的狀況與菜色(資源)分配,那就走出餐館,開一間自己理想中的餐館,將心中的價值傳遞給下一個人,透過行動獲取反饋。這時的你一定會錯愕失望,明明是你很在意、覺得很棒的東西,為什麼會有人無法接受?當然也可能會倍感溫暖,因為有人能理解你,肯定且支持你的行動⋯⋯而在這一來一往的行動之中,你經營的是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價值,以及影響著一個一個生命。就像當初有人給你上了一桌滿漢全席,讓你開始認識自己一樣,你也正在回饋給當初的那個自己。
One more thing...
既然大家這麼喜歡談論「課業、社團、愛情」三大手段,那如果看到這邊的你不是新生,而是學長姐,那我想跟你聊聊點關於「營隊」好了。
目標與結果
四年下來,我看了好多好多營隊或者活動的目標都是「培養感情」。但我始終認為培養感情是種結果,而非目標。只要是一群人,一起讀書學習、一起參加競賽面對問題、一起表演玩樂滿足自我成就、一起失敗挫折傷心,都能培養感情。因為培養感情並不是個目標,而是種結果。
「魯夫是為了培養感情出海的嗎?」「並不是,他是為了讓每個人實踐心中的夢想,達到自由而出海的。」「那麼他們海賊船上的每個人感情有不好嗎?」
我非常了解培養好感情是第一步,但感情好了,然後呢?
你有去了解群體中每個個體的需求嗎?他們每個人的自我需求是什麼?想吃些什麼?活動是辦給你的群體中的人,還是辦給你來成就自己?
「如果魯夫一心只想要自己成為海賊王,不理會索隆的劍豪夢、香吉士的 All Blue、娜美的航海士、喬巴的行醫、羅賓的歷史願景,那麼就不會有這樣如此堅定的海賊團。」
目標可以從很小的一起學習某項技能、解決某項彼此在意的問題,到很大的給予社會什麼樣的協助與回饋⋯⋯等等。
另外,常聽到很多活動都談不到贊助,只能去挨家挨戶的乞討些零錢來補貼,最後還從學弟妹那邊強行拿取活動經費,這問題的源頭絕對不是人力或時間資源不足,而是你的活動將結果設立成目標,整個活動並沒有目標,只有結果。只想到自己,換不了信任,只換得到同情與打發。
學長姊要給的是方向、不是答案、更不是放任自由,因為你有責任。
「而你的責任是什麼?」
當然第一步,是去行動。如果你只是坐在板凳上,看著別人吃,還酸著別人怎麼吃相這麼難看吃這麼豐盛,我會說與其動嘴酸人,不如動手張嘴自己試試吧。
理性的樂觀主義者,ENFJ,生活充滿非典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19 歲跑跳國際、教育、文化議題,21 歲創辦教育訓練團隊。資訊超量時代,專注生產力開發、知識管理。堅持分享,持續寫作,講話可以講到廢寢忘食。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