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緬甸的羅興亞問題,用字上的選擇十分關鍵——隨著若開邦的衝突再度成為國際焦點,各方在加緊行動的同時,也在搶奪事件的話語權。
在事件中心的族群自稱「羅興亞人」,但緬甸政府及當地媒體並無使用這個名稱,他們喚這群人作「孟加拉人」。
「少數民族」
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發言人年溫(Nyan Win),今年八月底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時表示:「我覺得使用什麼名稱是個重大問題。他們形容『羅興亞』為一個種族,但這是完全錯誤的。」
年溫指,目前沒有羅興亞人存在於緬甸的「歷史記錄」,將其稱為種族「是對緬甸主權的侵犯」。
但說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羅興亞人世代居於緬甸,並不全然準確。
雖然該族群於1950年代才開始使用「羅興亞人」一詞,但南亞人及穆斯林在若開邦聚居已有幾百年。該地區曾經是獨立的「阿拉干王國」(Arakan kingdom)。
之後,不斷有南亞人遷移至該地區定居,包括英治時期的(1824-1948)的南亞工人。
「非法移民」
緬甸當地民眾究竟如何看待這個族群?有論者認為,國際社會並無理解當中的複雜性。
緬甸1982年實施的公民法,並不承認英治時期移民的公民權,但前英國駐緬甸大使湯金(Derek Tonkin)則指,與媒體所描述的不同,緬甸政府將現居若開邦、於1948年後非法入境的民眾視為羅興亞人,這群人佔目前若開人口中的三成。
緬甸政府認為,羅興亞一詞「源自巴基斯坦或孟加拉的聖戰組織」。

「羅興亞不是一個種族,而是一個政治建構出來的概念,這是很清楚的。」外交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一名評論家寫道。
「國際社會使用『羅興亞人』一詞,以確立若開邦穆斯林族群存在的論述。然而,研究羅興亞史的學者並不認為這是事實唯一的版本。」
「這是非常重要的合法性問題,但國際社會卻沒有嘗試了解當中的複雜性。這令若開邦的佛教徒越來越感到不被理解、被針對。」
「孟加拉恐怖分子」
緬甸政府目前對羅興亞問題的取態,亦側面證實了這個觀點。
早前土耳其副總理在推特上,分享了一批聲稱是羅興亞衝突的照片、結果被證實並非攝於今次衝突。緬甸政府實際掌權者、國務資政翁山蘇姬首次回應羅興亞衝突時,就提到這件事。
「土耳其副總理分享的這些假消息,只是眾多虛假消息的冰山一角。這些經過計算放出的假消息,意在挑起不同族群間的紛爭,協助推動恐怖分子的議程。」翁山蘇姬的辦公室表示。

今次暴力衝突的觸發點,是「若開羅興亞救世軍」於8月25日攻擊若開邦的數個警崗。
緬甸政府指控,該組織有意在緬甸建立伊斯蘭國度,併發動「反恐」軍事行動。
據聯合國估計,衝突再起至今已經有超過1000人喪生,逾30萬人由緬甸逃亡至孟加拉。
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引述目擊者指,一些羅興亞民居被軍隊用軍用直升機、迫擊炮等破壞、焚毀。該組織利用衛星圖像,確認到21個發生大型火災的地點。 (相關報導: 逃離緬甸的羅興亞難民將落腳何處?孟加拉:土地貧瘠、水患頻仍的偏僻荒島 | 更多文章 )
面對這樣的形勢,緬甸當局對用詞十分謹慎。政府警告媒體必須使用所謂的「恐怖分子」一詞——連使用略為溫和的「叛亂分子」也不可以——否則將面臨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