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台北」這詞到底是誰發明的?因為那群人,台灣從此不再是Taiwan…

中華台北在國際上常常是「台灣」的代名詞,究竟這個詞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圖/Jennifer@flickr)

民進黨重新執政,「中華台北」使用與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中國的長期打壓下,台灣的國際地位處境艱難。在國際政治角力下,台灣的英文官方名稱先從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變成Formosa(福爾摩沙)、Taiwan(台灣),後來改為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雖然現在台灣人普遍希望以Taiwan(台灣)做為參加國際組織的官方稱謂,但當年,國際社會以Formosa或Taiwan做為台灣的官方名稱時,都被國民黨政府「抗議」。

從1950年代開始,台灣在國際上的官方稱謂就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因素,逐漸無法使用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做為台灣官方名稱。1971年,聯合國以2758號決議文,將「蔣介石」逐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唯一合法的中國代表。此後,台灣國際地位更加艱難。

最近,十項全能運動好手阿美族人古金水過世,令許多四、五年級想起1980、1990年代古金水代表「中華台北」征戰世界級田徑賽的光輝歲月。古金水的故事,也令人想起同是阿美族,也讓台灣在國際發光的十項全能傳奇人物楊傳廣。

楊傳廣在1960年羅馬奧運獲得十項全能銀牌的故事,可說是「中華民國」、「福爾摩沙」、「台灣」與「中華台北」等故事的開端。

1960年羅馬奧運,台灣奧運代表隊的官方名稱是「Formosa」,縮寫代號則是「TWN」(圖/想想論壇提供)
1960年羅馬奧運,台灣奧運代表隊的官方名稱是「Formosa」,縮寫代號則是「TWN」(圖/網路)

China變成Taiwan的奧運模式

中華民國在1932年以「China」(縮寫CHN)為名首次參加洛杉磯奧運,當年台灣屬於日本,當時台灣也有位好手張星賢代表日本參加奧運。1949年,國民黨政府流亡台灣,中華民國領土僅剩台澎金馬。

1952年奧運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決議通過海峽兩岸的體育隊伍可同時參加赫爾辛基奧運;但是,台灣的中華民國代表團依照「漢賊不兩立」原則,退出該屆奧運比賽。

1956年奧運在澳洲墨爾本舉行,兩岸皆派隊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法接受國際奧會承認兩個中國奧會會籍,這次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出比賽。台灣當時則以「China」(縮寫CHN)參賽墨爾本奧運。

1959年5月27日,在慕尼黑舉辦的國際奧會年會,認為中華民國奧會無法代表中國,奧會九人執行委員會擬將中華民國奧會改稱「台灣奧會」。5月28日,奧會通過蘇聯的提案,決議將中華民國奧會(The Chinese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除籍,不同意中華民國使用「中國」有關名義做為會籍名稱,但允許以「Formosa」或「Taiwan」代表為名義重新加入奧會。 (相關報導: 被中華民國背叛的台灣第一奧運選手!贏過全日本的男人,最終命運令人唏噓 更多文章

1960年奧運在義大利羅馬舉行,奧會在同年同意承認「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The Republic of China Olympic Committee)會籍名稱,但不能代表中國,所以只能使用「Formosa」名稱,會籍縮寫則是「TWN」。台灣代表隊在開幕典禮中,因而手持「抗議中」(UNDER PROTEST)布條走在「FORMOSA」名牌後面,藉以抗議國際奧會。此外,楊傳廣在羅馬奧運獲得十項全能銀牌後,台灣奧運代表團團長鄧傳楷發表聲明抗議國際奧會,鄧傳楷以英國選手不會在「威爾斯」名義下參賽為例,不滿代表團被迫以「台灣」為名義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