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債占GDP超過260%,為何沒引發經濟危機?真相:日本人民有很多資產

日本國債占GDP超過260%,為何沒引發經濟危機?(美聯社)

跟貨幣一樣,舉債的問世遠早於資本主義,至少可遠溯至美索不達米亞時代,但是,在資本主義體制中,舉債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因為不論是公司或個人的投資,主要靠舉債來取得融資。事實上,在現代金融體系中,舉債取得的融資比重高於股市提供的融資。

任何時候,我們當中有些人想要或需要的支出大於所得,又有些人則是所得大於支出,我們的儲蓄大都存在銀行及退休基金帳戶裡,這些錢被借給公司用於投資,借給個人用於購屋,借給政府用於融資他們的支出中無法靠稅收支應的部分。

人類債務史(圖/商業周刊)
人類債務史(圖/商業周刊)

負債太多?

但我們會不會舉債舉得太過頭了呢?投資銀行高盛集團指出,世界現在被負債淹沒。這滿諷刺的:2000年代,就是高盛集團幫助希臘隱瞞該國究竟負債多少,導致最終的危機更加嚴重,但該集團在這過程中賺進了數億美元的服務費。但很顯然,許多國家被過多的負債拖累,不只是希臘,像日本之類經濟更堅實的國家也在內。舉例而言,國際貨幣基金在2015年提出警告,若不採取行動,節制支出,到了2030年,日本的負債將三倍於其經濟規模。

這類說詞很常見,但在談及債務時,它們通常犯了兩個常見的錯誤。第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錯誤,那就是忽略了一個事實:根據定義,債務也是資產。債務是某人或某個機構對他人的欠債,以日本而言(不只日本,還有許多其他的負債政府,例如義大利),政府的負債對象大都是自己國家的人民與公司,因此,日本其實根本沒負債,日本人民擁有很多資產,其中許多資產的形式是他們自己的政府發行的公債。(延伸閱讀:高速成長終結,經濟發展進入停滯期?)

第二個錯誤是把「存量」(stock)和「流量」(flow)給混淆了。日本政府的債務價值等於日本年經濟產出的兩倍有餘,這聽起來好像很多,那又怎樣?一年只是一個任意期間,你也可以說這相當於日本一週的經濟產出的百倍有餘,這聽起來更糟,或者,你也可以說這相當於日本一世紀產出的不到3%,這聽起來就沒那麼令人憂心了。這些比較本身並不是很有用,因為把一個時點的總量拿來和一年的數字相較,沒有意義。

「年收入20英鎊,年支出19英鎊19先令6便士,結果是幸福。年收入20英鎊,年支出20英鎊6便士,結果是窮困。」——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誰欠了什麼,這才重要

所以,債務額不是那麼重要,要緊的是債務的分布——誰欠誰什麼。2008至09年全球金融危機其實是一場債務危機,不是股市危機。在全球層級,中國及一些其他國家(例如德國)的高儲蓄壓低了利率,這意味的是,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家計單位舉債超出它們實際能應付的水準。觸發危機的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市場崩盤——過去多年,低所得家計單位受到鼓勵,舉債超出了他們的實際償還能力。但崩潰並未止於次貸市場,危機蔓延至歐洲,尤其受到影響的國家是那些政府舉債過多者(例如希臘),或是私部門舉債過多者(例如愛爾蘭、西班牙),這更為普遍。 (相關報導: 2023股市變數又加一條?日本央行是否繼續緊縮日幣,四月將是關鍵時刻 更多文章

這只是個差錯嗎?抑或這反映了有關於負債導致動盪所影響的更根本性質問題?這是否與所得不均問題的加劇(尤其是在美國)有關?資本主義需要消費者生成需求,以帶動經濟成長,但是,在富人占所得大餅的份額增加之下,再加上富人往往儲蓄更多,消費能夠繼續成長的唯一途徑是不那麼富有的人借錢——借他們還未賺到的錢,以及他們永遠無力償還的錢。除非我們解決所得不均這個根本問題,否則,我們將再度陷入相同處境:為了創造成長,需要舉債,負債不斷增加,最終將撐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