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談香港疫情下從管治危機到商業人性

幾乎所有香港安老院將大批懷疑受感染的長者送到急症室,雖經醫生評估後認為適合回到院舍,但仍被拒絕接走。(資料照,作者提供)

香港疫情在農曆年後完全失控,截止3月17日止,累計百萬確診案,死亡人數5136名,死亡率全球最高,其中60歲以上死亡長者占比高達9成多。香港大學醫學院估計,自爆發首宗新冠肺炎始,740萬人口的香港最終感染總人數將達450萬,即超過總人口一半。特首林鄭月娥表示,目前大約有超過30萬人居家檢疫或隔離中。

另外,香港鄰近的深圳和東莞市也因香港境外移入病例,進而演變為本土社區傳播。兩地政府於13日晚間無預警宣布封城一周,引起中國人民大張撻伐,他們將內陸疫情復發歸咎於港人流動,批評香港抗疫力度不足,要求將援港醫護撤回。無論是官方或民間網絡平台皆出現大量「反香港」貼文,如「為什麼任由香港吸血投毒呢?」。面對指責,香港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強調「內地有難時香港亦有支持」。而被視為中國對港政策智囊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公開表示,北京中央對港府發出「歷來最嚴重的忠告」,指港府可能「過度自信」,疫情持續惡化將「打擊愛國者治港威信」,導致香港有可能出現「非嚴密組織的反政府行動」,甚至「提升到中國全國問題」,因此中央未來需「加強監督特區政府」及增加對特首的「指令權」,讓特首「在聽了北京意見後必須執行指令」。

20220318-中國反香港言論。(作者提供)
中國人民將內陸疫情復發歸咎於港人流動,批評香港抗疫力度不足。無論是官方或民間網絡平台皆出現大量「反香港」貼文。(資料照,作者提供)

從疫到政,香港正「危急存亡之秋」,那早已窒息的傀儡自治權,更將被再度剝奪。

這第五波香港疫情,除傳播途徑較特殊的敘利亞倉鼠及居住區污水外,最令人驚訝的是年老長者的超低疫苗接種率及高死亡現象。以科學角度言,儘管疫苗並非解藥及帶有副作用,但仍是目前最有能力預防及減低重症的相對可行方法,但在香港,除教育水平不高的長者不願接種外,卻連家屬也反對。這十分弔詭,一個尖端發展的國際城市竟出現這反智風潮,對比過去的殖民母國英國,計至去年(2021年)5月,其長者的接種率已接近9成,而香港80歲以上長者至今則僅有1劑42.8%,2劑28%,3劑5.6%。香港不乏疫苗,有足夠的BNT及科興,商界甚至推出抽獎鼓勵接種,但對長者群體仍作用不大。那問題為何呢?我曾詢問些中年港人,若同樣情況發生在過去殖民地香港,局面會否一樣?多位受訪者表示不會,他們對英殖港府的高效率及港督權力的獨立性深具信心。這假設或能點出香港變成人間煉獄的原由,是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用破產、失去信心所衍生的結果。3月初,香港民意研究所公佈一項民調,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不滿率高達7成,一半受訪者表示不信任港府。我認為失去信任的開端可追溯至近10年連串社會運動,群眾對政府的敵對感不斷增強,反對服從當然是從懷疑伊始,故對政令宣傳大打折扣,例如最近特首和官員對強制全民檢測及禁足令等政策說法矛盾不一,終導致市民恐慌性搶購至物價哄抬,民不聊生。 (相關報導: 華碩被點名、Uniqlo表錯態,地緣政治成台商必修課 兩岸政治敏感,專家提醒每年演練一次不為過 更多文章

另外,港府對宣導疫苗接種非採科學解釋,而是以「不打針便看不到孫子」等恐嚇形式,令長者即面臨生死之感:「疫苗不完善打了立刻重症或致死,那或許比受感染的機會還要大。」再加上2021年挪威接種疫苗導致重症副作用及死亡事件頻傳,隔月香港即推廣疫苗接種計劃,時機令民眾懷疑港府「谷針」(大力提倡)目的只是向北京中央交代,而特首及官員每每言必感謝祖國,更令此陰謀論發酵而圖生抗拒、反感。香港收費最高的資深大律師清洪亦曾特別撰文,向林鄭月娥明言:「幾乎與所有跟本人相識且交談過的人士當中,沒有任何人支持閣下目前的處理手法。各人對閣下的非議範圍極廣,但基本上皆可歸結為一點,若清零政策要取得成功,必須獲得社會的明確支持,而這正是現時所缺乏的」,港人「需要明確資訊而非恐懼」。

20220318-港府提倡施打疫苗方式採恐嚇手法。(作者提供)
港府宣導疫苗接種非採科學解釋,而是以「不打針便看不到孫子」等恐嚇形式,令長者即面臨生死之感。資深大律師清洪曾特別撰文,向港府明言港人「需要明確資訊而非恐懼」。(資料照,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