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聯準會(Fed)副主席費雪宣布,已向美國總統川普遞交辭職信,預計於10月13日左右卸任,引發外界諸多揣測:除了葉倫續任可能性更低外,也認為費雪是無法接受川普要放寬金融監理的政策。顯然,人類的記憶很短,10年不到,金融海嘯已經從許多人腦中消失。
今年73歲的費雪是全球財金界祖師級人物,因為全球2大央行─FED前主席柏南克、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他們的博士論文導師都是費雪。費雪也不是一般深鎖學院的蛋頭學者,雖然在麻省理工學院曾任教20年,但也擔任過世界銀行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還有國際貨幣基金(IMF)副主席,之後也出任過以色列央行總裁8年,讓以色列安然度過金融海嘯;他曾被認為最可能接FED主席的人選,當他願意擔任FED副主席時,外界還相當意外。費雪與葉倫被外界認為是FED貨幣政策的「基石」。他在任期還有2年多時主動因「個人因素」求去,當然引發震撼與議論。
川普是力主大幅放寬金融監理,2月時就簽署兩項行政命令,準備放寬政府對金融業的監管,他認為這些限制讓企業無法取得該有的貸款、拖慢經濟成長速度,而其終極目標是要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的部份(但卻是重要)條文;對限制銀行參與高風險交易的《伏克爾法則》也要放寬。但FED作為金融監理單位卻是反對這種作法。
2008年發生被稱為「百年僅見」的全球金融海嘯,幾乎把全球帶進大蕭條,各國經濟為此休養多年後才逐步回到正軌。事後檢討海嘯的主要原因,90年代時放寬金融監理與管制,導致各種品質低落的金融商品泛濫、各金融單位為了獲利不斷推高風險,終而引發金融海嘯。事後國會議員提案修法對金融業作多限制、監管更嚴格;歐巴馬政府請出在雷根時代擔任過FED主席,因「掐死」肆虐的通膨而聞名的伏克爾,負責訂出《伏克爾法則》。
雖然金融業「哀鴻遍野」、不斷遊說放寬限制與監管,但支持者多認為經歷過海嘯後,要求提高銀行資本、在不同的金融產業之間建築防火牆、採更高標準與嚴格的監管,是降低金融風險的必要手段─FED當然也是持此態度、反對放寬監理。
對川普放寬金融監理的政策,FED官員或許未必方便公然反對,但8月下旬,在美國傑克森洞舉辦的全球央行年會中,葉倫在研討會中說:2007至2009年危機後已就定位的改革增強了金融體系卻未阻礙經濟成長,對這些規定做任何改變應維持溫和。她強調「研究結論建議,我們已準備就緒的核心改革在實質上已提升應變能力,卻未過度限制信用可獲性或經濟成長性。」
費雪則在此之前就說過:「削減大銀行監管負擔的企圖是危險和短視的。」另一名聯邦準備銀行總裁也警告不要削弱對美國大銀行的壓力測試,「特別是在資產價格飆升之際放鬆監管將是危險的」。 (相關報導: 今年至少還會升一次!聯準會宣布升息1碼 預告將縮減資產負債表 | 更多文章 )
FED官員們「溫和而堅定」的反放寬金融監理,其實已形同對川普政策的「集體叛變」,費雪辭官是再加一刀。路透社就認為葉倫的言論如同捍衛現有監管架構,及對川普大幅放寬金融監管以提振經濟的「隱含責備」。市場甚至因而認為:葉倫篤定難續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