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想辦法置身事外」問題爸媽的小孩成長中伴隨6種經驗,或許,沒想像的糟糕…

根據研究,跟過得不太好的父母一起長大的孩子,常有這6種生活經驗。(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小B離家已經很久了,算一算七、八年了吧!問起他當年為什麼頭也不回地逃離家裡,原因很簡單,他告訴自己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了,因為自己的爸爸每天酗酒,頹廢在家,而母親又是一個尖酸刻薄的人,每天抱怨自己為什麼在這個家裡面。光是用想的都能感受到在這樣陰暗的家庭之中,每天的壓力有多讓人不開心。

或許,你會說小B的故事很常見,但又沒那麼常見,至少自己還忍著父母眾多的毛病,盡量相敬如賓的相處著。但許多人的成長經驗中,人生第一次接觸到無止境的焦慮、不安、恐懼、憂愁幾乎都是來自於父母的身上。

撇開自己到底在成長過程中適應得好不好,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可以說出自己父母的諸多毛病,有些毛病事小,只是愛講大話,裝模作樣的虛偽,但有些毛病事大,父母過著不開心的生活,憂鬱的氣息充斥著自己的頂上,有些人酗酒頹廢,但有些人過著到處找別人麻煩的人生。

所以跟著過得不太好的父母們一起長大,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或許被忽略應該是一個常見的心理風景吧!心理總是適應不良的父母,要不就忽略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要不就是忽略你需要的,但用情緒威脅著你不需要的,這是什麼意思呢?

他們可能看你的穿著不爽,他們可能把氣出在你身上,他們可能叫你滾開,但卻要你服侍他們。這種經驗下的成長,所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我們或許學會了那種帶有攻擊性的言語表達,或是傳遞到了那因為對生活無望所發展出的嫉妒與憤世嫉俗,也或許在跟人相處上總是無法維繫安全良好的關係,甚至害怕形成親密的互動,只因為錯誤預期關係都有可能變質成類似父母過往所形塑的世界。

心理學家Lynne McCormack有一篇近期的研究跟這件事情很有關係,雖然他們研究的對象是有心理困擾的父母,但心理困擾背後所形成的人性風景都是類似的,特別在我們的社會之下,許多隱藏的心理困擾在私底下運作著,但從來沒有被浮上台面或是用特定某個標籤討論。他們研究的父母包括憂鬱症、或是思覺失調症的父母。然後去探討這些父母的成年小孩,他們過往成長的經驗是什麼呢?他們發現有6個很核心的經驗在運作著。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許多隱藏的心理困擾在私底下運作著。(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跟著『過得不太好的父母』一起長大的6種經驗

第一種經驗是這些跟過得不太好的父母一同長大的孩子們,常常會問『到底有誰在乎我呢?』

這個問題反映的是自己的成長經驗充斥著孤獨、受傷與無助感,之所以有這種感覺,通常來自於父母時常表達出,我現在不想要你的感覺,大多數時候自己即便在家也是有一種關係上的失落,與被遺棄的感覺。這時候的我們總覺得好像隱形人,跟同儕也格格不入,因為沒有父母的愛,我們也時常在內心想著,這世界其實沒有人愛我,看著那些有父母愛的同學,我好想消失在世界上。

第二種經驗是因為父母的攻擊、暴力所產生的創傷感。 (相關報導: 美國這間高中充滿問題學生,老師採「創傷知情照護」幫許多沒救的孩子步上到正軌… 更多文章

這種攻擊與暴力最常見的是言語的,心理不適的父母總是很直接地拒絕你,或是用激烈的手段想要讓身邊的人遠離自己,所以在感情上你會覺得你被那種社會上所謂的家庭觀與理想父母背叛了,你也被自己的父母背叛了。你問自己為什麼父母不好好做一個父母,為什麼我這麼倒霉,碰到這樣的父母,因為無止境的焦慮,讓我有一種精神虐待的感覺,而父母在愛與養育上,失敗的表現,也讓我們有一種不公平的心情,而對自己的評價與價值也就低落到不行,因為或多或少我們會覺得自己某個程度要為這個狀態負起責任。(延伸閱讀:美國這間高中充滿問題學生,老師採「創傷知情照護」幫許多沒救的孩子步上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