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出自2022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的演說,主張轉移美國應供應鏈至可信賴的國家,與美國共享全球經濟運作規則和價值觀,深化建立貿易夥伴關係。此一論述的背景可追溯到2018年美中貿易戰,美國為將中國限制於半邊陲國家,採取一系列「精準脫鉤」的經貿措施。烏俄戰爭的催化之下,更使美國與其盟邦驚覺到既有生活世界的條件,有部分是建立在「資源靠俄國,製造看中國」的現況。地緣政治造成的經濟衝擊,更使美國有了重塑世界體系的念頭。
美國為維持現有的國際秩序,抑制歐亞大陸威權國家的競爭與挑戰已有構想。在國際政治層次嘗試以AUKUS的「離岸大三角」圍堵中俄,在經濟層面上也思索如何降低中俄對美國與其盟邦的影響,避免俄國以天然氣影響歐洲的手段再現,中俄分別作為全球重要的原料供應者與生產者已是事實,如何減少中俄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是美國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歷經美中貿易戰對美國國內通膨的影響,美國需要一套能同時顧及維持既有經濟優勢和生產條件的戰略,同時可作為全球化與發展國內經濟體系中間可行的折衷方案,「友岸外包」有望實現美國整體性的需求。
「友岸外包」重合世界體系與國際政治藍圖
依照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世界體系論(World-systems theory)的觀點,資源的控制與分配決定邊陲與核心的關係,「核心」指已開發地區和主要政治集團;次之為「半邊陲」,是具備支配某些邊陲國的能力,但同時也被更先進的國家所制;最末為「邊陲」,指經濟發展欠佳,依靠出口原物料為主的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在此體系逐層剝削,而「核心」國家能控制大多數的資源與生產力。在美國的戰略構想下將重合世界體系與地緣政治的輪廓,如此便能讓潛在競爭者受限於不利的邊陲位置,建立對美國有利的新秩序。
依據華氏的研究,世界體系的發展周期約為40-50年,從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維持核心的位置已歷30年,在逐漸走向末段時期之際,以「友岸外包」重整供應鏈的本質是為重塑以美國為主的世界體系,從資源與生產力的再分配實現美國為主的秩序得以延續。更往上一層來看,美國也逐漸意識到,外交政策上要切割經濟與安全層面將越來越困難。「友岸外包」固然符合美國國家利益,但是其他地區與國家的位置是否又能盡如安排,考驗著美國是否能能調和體系內的矛盾,以實現戰略目的。 (相關報導: 日本派「現役自衛官駐台」有玄機?矢板明夫爆:來自美國的壓力 | 更多文章 )
建立自由世界的經濟循環系統
要能實現此一重建世界體系的意圖,將會是一個打造供應鏈的「布列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規模,將是連貫大西洋與太平洋兩岸盟邦的宏大願景。「友岸外包」的核心目的是要讓美國的友好國家,作為美國合適的離岸生產者,從而經濟層面強化美國與盟邦之間的深層安全關係,避免讓潛在競爭者得以獲取美國所需的戰略資源,同時讓各國之間成為一個經濟上的封閉循環系統,減少貨幣流向不友善國家,降低不友善國家的經濟成長,使其淪為世界體系的邊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