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台灣的零售市場,爆炸性的新聞頻頻:先是法商歐尚把手上台灣大潤發的股份出售給全聯;接下來又傳出法商家樂福計劃出售台灣事業,吸引了包括合作股東統一、遠東集團、Momo以及數家私募基金的興趣。不少網友紛紛哀號,到底台灣的零售市場出了什麼問題,要讓外商接二連三的撤離呢?
雖然台灣的零售市場我並沒有太熟,但身為一個cover歐尚和家樂福這兩家法國超市的分析師,想說趁這個機會,來從「法國」的觀點來看,為什麼這兩家法商要接連賣出台灣的事業體。
首先讓我們來講講已經發生的case,也就是法商歐尚。歐尚雖然對台灣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但他可是法國市佔率第五名的超市,是由Mulliez家族持有的私有家族企業。然而,近年來因為法國超市大環境和本身營運的一些問題,使得營業額持續下探:

但是歐尚的問題出在哪裡呢?最主要有兩個問題:價格戰和消費者習性的改變。
下面這張圖是法國各大超市五年來市占率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歐尚(Auchan)的市佔率從原本的11.5%,掉了超過兩個百分點到9.2%;而失去的市占率,基本上都是由獨立超市如E.Leclerc或Intermache(Les Mousquetaires)吃下,這些獨立超市在近幾年的法國超市市場無往不利,而其主要的武器就是低廉的價格;而歐尚的強項,也是其主要的營收來源是量販店,但是量販店營運的成本較高,導致於歐尚沒有辦法把其定價降低,來抵擋獨立超市興起的價格戰,也因此喪失了大量的客戶。

除了價格戰之外,消費者習性的改變,也讓歐尚相當頭痛。下面這張圖是歐尚的競爭對手家樂福在法國同店營收成長率,我們可以看到,量販店的成長率,在這幾年來一直是所有店種中表現最差的:這也就是說,量販店在法國不再受到消費者的偏好。這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更習慣頻繁地做生鮮食品的購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傳統「一條龍」的量販店模式,受到不同品項的多元通路的挑戰。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買電器、日用品,到社區超市或便利店買生鮮,以往可能一個禮拜到量販店一次,滿足所有購物需求的消費行為,已經不再是消費者的首選。

因為上面這些原因,歐尚在法國幾乎被打到要趴掉的情況:營收下降和少的可憐的現金流量,加上相當可觀的負債,讓歐尚在2019的時候,接近要被信評機構S&P降為高風險債。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信用評等跟營運表現,歐尚除了發表重整計畫Renaissance,也開始大甩賣旗下的各項事業體,來籌措重整計畫所需的資金以及降低負債。而其中最重要的出售案,是在2020年時宣布將其中國大潤發的股份,以接近30億歐元(將近千億台幣)賣給阿里巴巴。
該出售案的確穩定了歐尚的信用評等,也提供了重整計畫需要的銀彈。然而歐尚的重整計畫看起來成效緩慢,最近又傳出想要藉由SPAC上市和有意併購家樂福的消息,看起來整個公司的策略面和執行面的問題都不小。加上現在又把台灣大潤發賣掉來換現金,說實話看起來真的是不太妙。 (相關報導: 全聯從66家做到上千門市!為何連對手都想賣給它?學者揭密零售巨頭成功的2大關鍵 | 更多文章 )
至於另外一個主角家樂福,故事就有些不太一樣。雖然家樂福和歐尚一樣,在法國面對了獨立超市的價格戰跟消費者習性改變的挑戰。但由於它的量販店比重較歐尚低一些,所以衝擊相對來說稍微小一點。可是這並不代表家樂福的日子好過到哪裡去,營運的表現相對來說還是頗糟,所以公司找來新的CEO Alexandre Bompard,制定了一系列的重整計畫,包括更重視生鮮、提高電商能力等等。